“祖祖輩輩做索面吃索面,今天算是吃出了新味道。”在12月2日桐廬首屆“新合味道”索面文化節現場,做了一輩子索面的鐘大伯說出了這樣的話。
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鐘大伯所在的引坑村將要迎來“新時代”。
今天的索面“很特別”
(新合鄉引坑村被重山環繞,“綠色經濟”正在崛起)
非常寧靜的小村莊——桐廬縣新合鄉引坑村,地處“三地四縣”交界帶,距離縣城50余公里,山路崎嶇驅車需1小時左右。在2日早上八時許,陸陸續續從山外開進來許多小轎車,很快人潮人涌,引坑村頓時熱鬧起來了。“新合味道”索面文化節就在這個引坑村舉行。
(“新合味道”索面文化節開幕式現場)
這個文化節除了歌舞音樂助興、營造氛圍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獨特之處——現場體驗。“美食之美,吃起來美才是真的美。”在引坑村極具古韻的歷史文化保護建筑內,架起大鍋,開起了“百人索面宴”,因為到場人多面食味道佳,人數遠遠超出預算,大家吃得嘴留余香。
(第一碗手工面盛給最大的長者)
“好吃好吃,我家做了幾十年的索面了……”該村最年長的94歲老人鐘宜燦接過第一碗出爐的索面,夾一筷哧溜落肚,雖然吃了幾十年的索面但從他臉上蕩漾開來的笑容告訴大家:今天的索面很特別。
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開心吃索面,這是這個村從來沒有過的事。“今天吃索面的氛圍是新的,人來了很多新的,心情也不太一樣……我想味道也會是新的吧。”然而,新合鄉索面的“新味道”卻不止于此。
索面里吃出“文化味”
為什么桐廬縣首屆“新合味道”索面文化節,選擇了這個山高路遠的引坑村呢?據《義門鐘氏譜》記錄,公元1043年,宋仁宗欽點宰相呂夷簡赴新合松山村(現在引坑村),賜封游擊將軍鐘厚。當時,鐘氏族人則用索面款待、饋贈大臣。帶至皇宮后,新合索面美名遠揚。
新合鄉的索面因為做法講究、風味獨特,而比較吸引外地的收購商。平時,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老一輩會偶爾提到祖輩用索面款待大臣的故事,但這都是茶余飯后的事了。
2013年11月,已經是秋末,山里的溫度很低。姜云艷,這位瘦小的姑娘卻找到了這個村里,說:“我想給你們賣索面。”姜云艷回憶說,那時候只知道索面在我們當地還比較有名,但也不太清楚具體什么情況。而她剛入職一家企業,因為工作職責所在,可謂是窮盡一切方法,遍地尋找優質農產品。
當時,她跟其他的索面收購商也沒什么兩樣,即收購了拿去賣。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四年后的今天,也就是在索面文化節上,她與引坑村農民之家創業服務社簽訂合作協議,協議將幫助服務社進行統一包裝銷售。
這個幫助村里服務社進行統一包裝銷售的公司,即姜云艷所在的公司即杭州安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安廚”)。作為專業的農業電商公司,其農業產業鏈服務以及農產品品牌打造在業內有著很好的口碑。
根據市場需求,安廚對新合手工面的品牌包裝等進行了全新設計。特別是,充分挖掘了索面的歷史文化。“我們在傳承好這一份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和文化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把它弘揚出去,讓歷史文化價值轉變成一種經濟價值。”
“常用于祝壽,象征長壽;用于婚宴,表示天長地久;用于饋贈,表示友誼長存;用于祭祀表達繼往開來、源遠流長。”接下來,安廚將結合索面所蘊含的風俗文化和不同消費人群,在原有品牌打造的基礎,再次深度開發細分產品,讓大家不僅從新合手工面里吃到“細潤綿長”,還要吃出“文化味”來。
一“面”富要牽出千面富
古老的面架被拉得嘎嘎作響,拉成細絲的面條如層層白紗,在暖風中輕輕擺動,整個農家小院到處彌漫著淡淡的面粉香。這就是新合手工索面的制作場景。
據介紹,新合鄉是全縣最典型的偏遠山區鄉鎮,也是經濟社會產業基礎最薄弱的鄉鎮。區位偏遠、交通落后、基礎薄弱,嚴重阻礙了新合的發展。全鄉有300多戶,1000余人從事索面加工制作行業。
“如今的新合索面走向特色化、產業化。”新合鄉黨委書記徐江宏說,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鄉全年索面銷售300余噸,銷售額500余萬元,在帶動新合人民致富增收的道路上,掀起了一幕幕“面”的涌動。桐廬縣副縣長余荊棘表示,如安廚等為農業農村服務的公司,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出來的路子,對于農業產業發展行之有效。
據了解,安廚專注于縣域農產品上行,主要是通過創新的縣域農產品上行模式和自主開發的電商平臺,幫助農民包裝打造標準化、電商化和品牌化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更好地增收致富。“打造索面文化節,帶動新合索面產業的發展,這只是我們在扶農助農上的一環,我們要通過我們專業的服務能力,整體助推農產品上行,帶動更多優質農產品的銷售和價值提升,從而幫助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余荊棘表示,桐廬新合特色索面,經過千年匠藝傳承的新合人用勤勞的雙手編織成了一條條致富的履帶,帶領全鄉走上一條致富的新路。以新合索面為代表,讓新合鄉傳統產業發展為新合百姓致富增收“曬”出新的空間,串聯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