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驕陽似火。一個年輕小伙在簡陋的菌棒大棚,清理殘余菌棒,準備下一茬種菌......他就是利用城郊優勢,在香菇領域闖蕩3年,闖出一條跨地區經營新路子的大學生創業者黃庭茁。
今年26歲的黃庭茁,家住建始縣業州鎮, 2014年畢業于湖北大學。黃庭茁回憶,他讀高中就兼做 “副業”,掙零錢減輕父母經濟負擔。大學畢業,從事了近一年的汽車、智能行業,收入挺豐厚,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是他從小的夢想。2015年12月,與朋友閑聊,無意聊到種植香菇,市場前景好,他開始萌發種植食用菌的想法,自主創業,與香菇結緣。
據了解,建始市場上賣的香菇,貨源從外地運來,致使鮮菇不鮮。建始僅有三四個香菇基地,規模小,原因在于種植香菇受濕度、溫度局限,投資風險大,村里人不敢嘗試。為讓建始當地居民吃到鮮菇,2015年2月,黃庭茁懷揣創業夢想,邀約幾個回鄉創業者,到陜西榆林、河南等地考察、學習香菇種植技術,買回4000多個菌棒作試驗。
建好基地富鄉鄰
創業是艱難的,無數瑣事讓黃庭茁忙得焦頭爛額。為了選廠址,黃庭茁跑遍了業州、長梁等鄉鎮20多個村,最終選中城郊杜家壩村香菇種植基地。
菌棒決定香菇的品質和產量,黃庭茁查閱資料,陜西省洛川、黃陵一帶蘋果樹做菌棒,果樹糖分、酸堿度適應香菇生長。由于香菇對溫度濕度要求高,培育香菇只能在窯洞進行,溫度控制在25- 26°C,并通風換氣,菌棒才不被污染,尤其冬天菌棒注水,水順著衣袖往下流,棉襖濕透。買材料、建大棚,黃庭茁與同事,從早到晚蹲在大棚研究,種植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就查資料、若是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聯系香菇專家咨詢,或現場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7月,第一批菌棒出菇,每個菌棒平均生長5茬,對比當地菌棒增產5000多斤,香菇投放市場很快得到縣城商戶,和消費者的贊許。
采摘香菇頗為講究。根據菇頭、外形、品質,分類采摘,采摘時機非常重要,首先看香菇有沒有‘開傘’,如果菌褶露出,像一柄傘打開,必須馬上采掉,“開傘”時間過長,菌褶過多,就只能烘干出售干香菇。
“南菇北移”種希望
經過一年的示范,“南菇北移”成功的喜悅,黃庭茁有了信心,村民們看到了種植香菇的希望。2015年他成立了“恩施誠恩卓兄弟農業開發公司,利用城郊區位優勢,投資200萬元,建基地,筑大棚,形成基地十合作社+農戶產業鏈,2016年4個大棚近3萬個菌棒,產出香菇12萬斤,每斤7元批發價,售給縣城酒店及批發商,實現產值150萬元。由于當地消費數量有限,黃庭茁積極拓展銷售市場,采用真空包裝,將香菇賣到了重慶、四川等10余城市,年訂單量突破10萬斤。
針對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多的狀況,黃庭茁有序引導村民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改變種植模式,實行 “兩條腿”走路,對有勞力有技術的農戶,公司負責提供菌棒,肥料、技術,農戶自己種植,公司包收購,簽訂保護價合同;沒有勞力的,公司租地,農戶做工,按天或計件付酬。
黃庭茁透露,香菇產業產銷兩旺,目前500畝的黃桃,草莓、杏子、葡萄等四季水果采摘園也已經初具雛形,未來打算把技術引進、人才培養作為公司發展重點,使小小食用菌成為致富大產業。
一路走來,艱辛與成功相伴,鮮花與榮譽共勉。黃庭茁說,在未來的創業道路上,他要繼續攻堅克難,直至抵達新的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