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本該這樣做
湖南省懷化市靖州新農瓜菜產銷合作社是靖州縣最大的“菜籃子”工程操盤手,坐擁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學種植專業出身的吳才進,是該合作社的理事長。吳才進正在基地給辣椒澆肥,指導工人們科學配藥。
新農合作社的艮山口種植基地和大堡子種植基地,加在一起600畝,目前實種400多畝,其中有160多畝辣椒,其余品種以西紅柿、白菜為主,辣椒現行批發價是2.5元(單價每市斤,下同),吳才進覺得“價格馬馬虎虎,還可以”,因為現在采摘量小,所以只供應靖州市場,等后續出貨量大時,就要主攻周邊市場。
吳才進搞“菜籃子”工程搞出了心得。他的經驗是,做蔬菜產業年年都會遇到水災旱災,想要四平八穩風調雨順的好光景,只能去翻老皇歷,區別只是每年災害程度不一,災損也就不盡一致而已,今年上半年,過于豐厚的雨水又“搞”掉了他30多萬元,不過比去年好受些。做了二十多年“菜籃子”,他曾長期靠天吃飯,賺錢賠本全憑運氣,三年前他開始體會到效益農業、設施農業的妙處,于是著手投入真金白銀,加大設施等基礎建設,迄今為止,以“大棚+修路+修筑溝渠”為主打的“三線一條龍”設施農業建設,基地總計已投300多萬元,其中政府投入200余萬元,他自己投了100多萬元,其中光溝渠就新修了上千米,綜合效益慢慢吹糠見米。“現在用水排水方便多了,交通也便利許多。”他掰著指頭,“大棚里滴灌、噴灌都有,泵房、電力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省工省事又省錢。”他算了一筆賬,同樣是個澆地的活兒,以前人工澆一畝地,需水三四千斤,一個壯勞力澆下來,往往都會累得不行;如今設施澆灌,2個工人澆200 畝,三下五除二就輕松搞定,人工花費僅僅只是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并且節省了大量水資源和水費。
吳才進把他的設施建設統稱為“水肥一體化”,以前覺得這個東西成本高,加上蔬菜行情難以把握,賺錢不容易,所以他猶豫了很久都沒有投入,后來通過翻閱專業書報,了解到山東壽光等地之所以“菜籃子”大賺其錢,主要原因就在于舍得設施建設投入,料定這份投入性價比高,并且非投不可,這才下決心到外面走走看看,去省瓜果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用心學習,最終引進新設備、新技術,使得生產經營上了個大臺階。以水肥一體化為主導內容的設施農業建設,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新農合作社因此將總體經營成本降低了50%左右,其中產量增幅普遍在20%以上,肥料等施用量則節省30%-40%以上。蔬菜品質也變得更為可控,更為標準化,也就比較容易賣上較高價錢。
“菜籃子”原來應該這樣做!“老司機”吳才進現身說法,“搞蔬菜產業,還是要靠設施,靠科技。”
這下玩大了!
這段時間,懷化市鶴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東忙得不可開交,不是忙著賺錢,而是忙著花錢。
鶴翔農業的500畝蔬菜基地建在鶴城區黃金坳鎮坪星村,這個大菜園子的滿眼翠綠中,突兀間四平八穩,聳立起一座方正透明的玻璃屋,徐東介紹說這叫玻璃溫室,全智能溫控的育苗大棚,基礎性功能系育苗+現代農業展示,今年4月份動工建設。該溫室可降溫除濕,棚內溫度保持在15°C-28°C,高于溫度上限則自動啟動降溫系統,很有科技范兒。水冷、風機等主要工作部件一應俱全,其中光風機就安裝了17臺,比及冬季降臨,還可通過燒鍋爐方式升溫。記者現場看到,玻璃溫室外趴著一臺嶄新的鍋爐,徐東說那是為玻璃溫室配套的重要設備,購自山東,馬上就要安裝,它燒生物顆粒燃料,環保效益凸顯。此外,作為溫室項目保溫裝置的供暖管總長70米,已全部埋入地下30厘米處,由它來控熱控溫。據悉在懷化,蔬菜育苗每年都要遭遇大約2個月的冬季,此前大戶們一般采用電取暖方式給大棚控熱控溫,具體做法是埋地熱線和安裝補光燈,成本高,每畝菜地每個月的用電成本超過1萬元,鶴翔農業育苗期間,因此總計需要花費三四萬元電費,有了玻璃溫室,這筆費用會節省很多。
鶴翔農業的這個項目玩得挺大。玻璃溫室由鶴城區政府支持建設,總投資200余萬元,很快要交付使用,其設施技術水平在全國領先,鶴翔公司為此專門請來了山東壽光的專業技術人員前來安裝,同時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溫室項目建投并非鶴翔公司設施建設以及“一體化”經營的“頭道鮮”,事實上迄今為止,該公司已經為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種植基地建設投入1200萬元,成效正逐步顯現。“我搞了五六年‘菜籃子’工程,頭兩年虧得兇,現在經營形勢慢慢好轉,已經步入正軌,基地開始盈利。”徐東認為,充分重視設施建設并且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以前公司每100元經營收入中,人工成本要占其中60%-70%,如今同一比例已經降至50%以下。不斷加大設施和科技投入,對基地生產是個有力促進,大量高大上的科技裝備的運用,在提升基地設施水準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天氣等自然災害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培植了發展后勁,從此不必一味“靠天吃飯”。
利用先進裝備,鶴翔公司著力完善經營品種搭配,締造全新盈利模式。該公司已啟動羊肚菌引種項目,市農業委對此大力支持,將其作為全市蔬菜科技示范項目進行運作,安排149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項目建設,其中45萬元已經撥付到位,鶴翔公司借此完成了50畝土地流轉等前期工作。羊肚菌菌種從成都引進,產品前期以保底價70元返銷對方,整個項目經營成熟后將由鶴翔方面自主營銷。據介紹,近幾年來,羊肚菌市場均價多在80元-120元,而其菌種每畝投入5000元,每畝綜合成本為6000元-7000元,單產400斤-500斤,預期效益可觀。
鶴翔公司還在玩互聯網+。去年以來,借助電商平臺,該公司已將小西紅柿賣到北京、山西等地,量雖不大,8元的單價卻很可觀。鶴翔公司同樣用心介入微商領域,5月以來,通過“掃一掃”的微信群,已經發展起60來戶相對固定客戶,“小荷”除了在鶴城各小區嶄露“尖尖角”外,也在向市外延伸。用做文玩的觀賞小葫蘆通過網銷,可以賣到每個5元。“我認為菜籃子工程還是可以做的,關鍵看誰來做,怎么做。”徐東信心滿滿。
“菜籃子”大戶也是產業扶貧大戶
芷江民豐農牧實業有限公司實行農牧一體化經營,每年出籠麻鴨上百萬羽,同時經營“菜籃子”工程。該公司負責人張紹華介紹,他們的蔬菜基地設在芷江鎮白溪坪村,有大棚500個,目前種植著辣椒、西紅柿、芹菜及蔥類等,年產值700萬元上下,貨品主供懷化中心市場、佳惠超市等。
“芷民豐”采取合作社經營方式,近年來重視并不斷加大設施投入力度,迄今已投入七八百萬元,用于包括滴灌、噴灌在內的生產設施,其中地方政府力扛相關投入的半壁江山。“芷民豐”利用自身比較優勢,深度切入精準扶貧“一號政治工程”,著力幫助解決種植基地周邊區域農村貧困戶的脫貧、創業難題。據悉,芷江全縣各地多多少少都有在該公司種養基地長年務工者,總計達上百人,該公司的項目建設與設施建設,還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特色種植,其中僅南瓜一項就帶動了大量農戶經營,包括瓜藤在內,公司給予關聯農戶0.25元保底收購價,貧困戶們個個叫好。“我們搞的是種養結合,一體化運作。”張紹華說,通過架構并完善串聯式的種養一體化產業鏈條,出自公司蔬菜基地的空心菜、南瓜藤、玉米等,都可轉化為鴨子飼料,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民豐農牧業總計已帶動2000農戶發展,其專門幫扶的扶貧對象有1500人。
以產業發展引擎驅動精準扶貧之輪,鶴翔農業有大動作,大手筆。據悉,其溫室項目投入的背后,關涉到全基地捆綁的150多位貧困戶,涵蓋黃金坳鎮所轄4個村,他們已與鶴翔公司簽訂幫扶協議,全面啟動一個特色化的產業扶貧項目。鶴翔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其實就是鶴城區一大產業扶貧基地,去年5月開始運作,150多位貧困戶依照協議,可以憑借人均2000元扶貧款折成股份投入,在不用干活的前提下坐享其成,每年分紅20%即240元。如果參與基地建設,則能享受三種基本待遇,即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時間的為基地干活,實行包工制,每人每天60元工錢;或者從事動態性、階段性務工,即基地內某塊菜地需要開發耕種,發包給某些村民,后者依整體包工量,事后與公司具體結算;或者公司負責所有相關投入,工作承包人只負責出工,按照產量分成收入,即核定某種蔬菜多少錢一斤,以此結算。
靖州新農合作社自不必待言,它一直帶領26戶貧困戶一起發展,后續加入的零散貧困專業戶,陣容還在不斷擴大。吳才進半開玩笑半當真,說“同樣種菜,同樣費心,我們自己沒賺到錢,但是因為幫助了困難群眾,他們倒是發了財,至少是小財,所以我們沒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