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袁觀強:打造枇杷品牌 帶領村民致富

   日期:2017-10-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332    評論:0    

  袁觀強,男,1969年生,通山縣大畈鎮大坑村人,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為通山縣枇杷協會會長,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3年12月,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入選全省“首批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11月,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被國家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授予“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稱號。今年9月,合作社入圍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

 

  屢遭挫折,認準枇杷種植

 

  1991年,袁觀強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投資專業畢業后赴深圳一家臺資企業打工。幾年間,他從小職員做到主管,月薪也過千元,是內地平均工資的十倍,但袁觀強并不開心,除了工作壓力大,最主要的則是缺乏歸屬感。1995年,袁觀強辭職,回到土生土長的通山。回來后,他經營過餐館,開過礦山,但始終不盡人意。

 

  1997年,正當袁觀強迷茫之際,恰逢“科技萬元戶工程”實施,通山縣科技局駐村干部找到袁觀強,建議他利用村里荒山資源,發展水果種植。作為村里少有的大學生,當年,袁觀強帶領村民在村口的荒山上種上枇杷、布朗李、臍橙、油桃、甜柿等果樹。通過試種,袁觀強發現在通山已有200多年種植歷史的枇杷除了品種適應性強,市場行情也一路看漲。為了順應市場規律,袁觀強逐漸淘汰其它果樹。到2008年前后,其它果樹被陸續砍光,相繼補種上枇杷苗。幾年間,袁觀強牽頭從福建、四川等地引進枇杷苗木,并與當地野生枇杷進行嫁接改良,成功培育出新的優良品種。

 

  抱團發展,打造枇杷品牌

 

  2010年,通山大畈的枇杷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5000余畝。如何改變傳統單打獨斗的局面,實現抱團發展?2010年8月9日,袁觀強牽頭與鄰村4戶農戶成立了“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并于同年9月10日注冊了“隱水洞”牌枇杷商標。2012年,通山縣枇杷協會成立,袁觀強被推舉為會長。同年,“隱水洞”牌枇杷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在袁觀強的帶領下,大畈枇杷種植采用“合作社+農戶+公司+科研院校”的發展模式,產業規模日趨壯大。又通過實行統一基地開發模式、統一優質苗木供應、統一種植技術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市場銷售等“五統一”經營模式,使合作社得到迅猛發展。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50多戶,枇杷種植面積13000多畝。

 

  2013年12月,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入選全省“首批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通山縣生產銷售“隱水洞”牌枇杷超過200萬斤,大多銷往武漢、南昌等外地市場。這一年,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的132名社員,平均每人靠種植枇杷收入達7萬余元。2015年11月,“隱水洞”牌枇杷被認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

 

  不斷創新,謀求發展空間

 

  這幾年,每到5月,周邊游客和客商慕名紛至沓來,“隱水洞”牌枇杷成為搶手貨,部分品相好的枇杷還掛在枝頭,就已被客商提前預訂一空。“甲級果單重超過45克,零售價可達15元;30-45克的乙級果也可以賣到10元。”袁觀強介紹,今年5月20日,通山縣舉辦首屆大畈枇杷旅游節,吸引武漢、咸寧、黃石等地和省外的5000多名游客前來采摘。

 

  成績的取得,源于袁觀強帶領社員不斷創新。除了前往華中農業大學進修,袁觀強還請來農科院的專家到果園進行現場培訓,并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技術合作關系,每年培訓技術骨干150人。精準定果、綠色防控、生草管理……通過實行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種植,合作社發展了早中晚分批次的品種,達到錯峰上市,又推行農超對接、網絡配送、觀光采摘等營銷模式,有力促進社員種植枇杷效益的增長。

 

  2016年,合作社成功申報“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獲250萬元資金扶持,建成3個保鮮庫,可儲存100噸鮮果,大大延長了鮮果的供應期。除此之外,合作社還引進加工企業生產枇杷酒;下一步,還將引進兩家企業,生產枇杷花茶、枇杷葉茶、枇杷干果等,增加產品附加值,降低市場風險,進一步促進社員增收。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