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表,她很普通,躋身于茫茫人海,不會引起別人的留意和關注。然而,就在這尋常之中,她的內在與作為卻令人刮目相看,心生敬佩。憑著堅持不懈的韌勁,她先后成立了順禾加工廠、通榆縣綠野家庭農場、通榆縣團結鄉鐵牛農機合作社,不僅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還帶富了鄉親們,她就是陳艷紅。
1978年,陳艷紅出生在通榆縣團結鄉前屈村一戶普通農家,17歲那年,家里的頂梁柱、壯碩如牛的父親因一次意外突然倒下了,嚴重的病情讓他癱瘓在床。現實殘忍地擊碎了陳艷紅追尋大學的夢想,為了減輕家里負擔,她退學來到前郭爾羅斯紅光二磚廠,開始繁重而又艱苦的打工生活,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一年后,磚廠解體,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沒了著落。但陳艷紅并沒有為此驚慌失措,生活的磨礪已經讓她學會了適應。她騎上破舊的自行車開始倒騰服裝,走村串屯地叫賣。她還和媽媽一起割葦子,給稻田戶打短工,鋒利的稻葉常常把她的胳膊劃得左一道口右一道口,她卻一聲不吭,從不在意。
機會終于眷顧這個要強的小丫頭了。一直都在苦苦找尋出路的陳艷紅驚喜地發現,很多稻田戶都把邊邊角角的零散地和地力不好的地塊棄耕不種,這可是難得的“寶地”啊,咋能讓它在自己的眼下流失呢?從土地走出去闖天下的陳艷紅,骨子里對土地情有獨鐘,她心痛這么多土地被拋荒丟掉。陳艷紅開始挖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走家串戶、苦口婆心、軟磨硬泡、討價還價地租下別人不用的土地。
6年的時間里,她擁有了80公頃別人棄之不用的“破爛地”。為了耕種好這來之不易的土地,陳艷紅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土地上,即使是在懷孕的情況下,仍然在稻田里忙碌著,沒有一絲一毫的放松。怕把孩子生在稻田地里,她把應急需要的棉被、塑料布等備品放在車里帶著。
正是依靠這種拼勁,陳艷紅開始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逐步締造出自己的“水稻王國”。有了屬于自己的稻田,自然就有了成堆的稻米。可接踵而來的難題又出現在陳艷紅的面前,買家的短斤少兩、壓價降等、坑蒙拐騙,又激發起她天生要強的個性。2000年,陳艷紅開辦起順禾加工廠,自產自銷自家的大米。2002年,受市場沖擊,稻田戶對化肥標準產生質疑,陳艷紅搶抓機遇,果斷出手,成立了順禾農資合作社,為會員提供優良種肥服務。
2012年9月,陳艷紅和團結鄉1212簽下了300公頃鹽堿地承包合同。2013年春天,那些觀望、議論的面孔詫異地發現,從來無人光顧的鹽堿地熱鬧起來了,隆隆的馬達聲鳴奏起鄉下人不曾見過的交響樂章,世代人看都沒有看到過的“旱海變桑田”的“傳奇”正在這里上演。
這年11月,陳艷紅以600萬元注冊資金,成立了通榆縣綠野家庭農場,這是截至目前通榆最大的一家水田農場。投資100多萬元的場房、庫房蓋起來了,170多萬元的水利、電力設施鋪設安裝起來了,90多萬元的育苗大棚建起來了,雇工、農機費用70多萬元花出去了……可結果呢?年底20多萬公斤水稻的產量,60多萬元的收入,讓信心滿滿的陳艷紅大大地賠了一筆。
對于經歷過創業磨難的陳艷紅來說,這不過是疾風暴雨過后的又一次考驗,她從容面對,重整精神,直面挑戰。
2014年,陳艷紅以200多萬元的資金投入,收到了300多萬元的回報。同年12月,又承包下208公頃鹽堿地,用有機肥加以改良。大手筆在新發鄉承包下200公頃旱田,開發100公頃水田。
2015年,憑著堅持不懈的韌勁,陳艷紅創出了3年地畝產5000公斤水稻、新地畝產300公斤水稻,年產水稻250萬公斤、收入400萬元的記錄,為3年創業贏得了一個金燦燦的秋天,她終于體味到了收獲的喜悅。
這年,她又投資200萬元注冊成立了通榆縣團結鄉鐵牛農機合作社。在她看來,要尋求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依托大合作、大農機、大科技,才能把綠色產業化這條路走好。她要和鄉親們共同致富,幫助他們改造農田,解決閑置的100余名合作社社員就業,實現最終增收的奮斗目標。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就來自于生她養育她的這片土地。在她心里,土地才是最誠實的,用心耕種,它就會給你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