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重陸輕海。唐詩宋詞,描寫陸地山川的汗牛充棟,吟唱海洋風云的寥寥可數。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背山面海,擁有275平方公里海域,象山港、三門灣像兩條藍色的臂膀,把秀山麗水緊緊擁抱。但遲至1982年,才算有了寧海漁政站,而寧海縣海洋與漁業局掛牌,則要到20年后的2002年。
年輕的寧海海洋與漁業局,年輕的職能,年輕的隊伍,這一路走來,可謂成績巨大:幾年里,漁業總產值占到了大農業產值的50%以上,水產養殖面積達26萬畝,成為浙江省海水養殖大縣……但毋庸諱言,問題也不少!
正視落后才能趕超先進。近年來,縣海洋漁業局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與舉措,一篙不松地勵精圖治,成效斐然:今年上半年,在全省“一打三整治”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二;2016年度,在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一;在全縣各部門綜合目標考核中,名次前進4位,局下屬執法大隊被評為縣“滿意基層站所”行政執法類第一;自去年底以來,全局已連續9個月保持無信訪記錄……最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安建設)全面先進單位的喜報,又紛至沓來。
金色的秋天,記者走進了藍色的寧海縣海洋與漁業局——隊伍管理,硬度加溫度毛澤東曾言: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縣海洋漁業局黨組以問題為導向,局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一線調研,幾易其稿,出臺了多個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文件。人所共知的“抓大放小”領導方法,在制度建設上恰恰要“細化、完備”,該局的管理制度匯編,達7大類40小類,完整構建了科學決策、高效執行、督查通報三大機制。
除了硬性的制度,該局還在隊伍建設上著力培植“家”的理念,這給記者以深刻印象:全局是一個大家庭,班子是家長,同事就是家人,有事多通氣,無事多聯誼。年初,該局有史以來第一次籌辦迎春聯歡會,歌聲、笑聲中,大家感到了暖心;歡度、風度中,大家感到了溫度。
鏡頭一:該局一位臨聘人員陳某,去年被查出患了癌癥。局領導親自落實住院床位,并聯系去上海就醫,同事紛紛到病房探望。得知陳某經濟拮據,全局上下人人捐款助醫,總額達6萬余元,人均獻愛心1000元!
內合外聯,深度加廣度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行政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如果細細分析,則這個“非常強大”,主要是指陸上的。海上執法,一則由于是“新生事物”,經驗不足;二則由于法律保障滯后,管控力度相對薄弱。而縣海洋漁業局要管的事,有船舶、海上環保、漁業、涉海信訪……堪稱“海上小政府”,偏偏該局是個“小局”,下屬單位加在一起,也只有50個編制,而面對的,卻是“汪洋大海”,人手緊張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此番“一打三整治”工作,他們創造性地祭起了“內合外聯”的法寶。
記者獲知:“一打三整治”是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整治船證不符、整治海洋環境污染、整治違禁漁具的簡稱,是一項全省性的統一行動。該局的“內合外聯”新機制,“內合”是指局領導包案,主動接訪、定期下訪制度,是縱向、深度上下功夫;“外聯”是指與相關部門、鄉鎮召開聯席會議,及時研判分析,并到一線妥善處置漁船失聯、漁業污染糾紛、抗拒執法等棘手事,是橫向、廣度上借力謀事、成事。
鏡頭二:去年,一次漁業污染糾紛,造成部分沿海鄉鎮一些養殖戶集體上訪。事態急劇發酵,直至上訴至省級有關部門。局領導多次深入現場做工作,多次召集全體養殖相關人員開會講解。并換位思考,為養殖戶籌劃發展大計,終于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多方奔走,到施工單位及其上級管理部門攤實情、想辦法,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三國四方”的共同努力下,此事以養殖戶主動撤訪撤訴,劃上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
源頭管控,力度加法度
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業文明在大陸黃土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舊時代。而21世紀是海洋時代,“藍色”正在反向輻射“黃色”,可以說,誰不具備海洋意識,誰就要在新一輪角逐中落伍。如何“耕海牧漁”,縣海洋漁業局可謂殫精竭慮。這在“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中,可見一斑。
該局先加強宣傳教育,包括組織召開“全縣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暨百日攻堅動員大會”,對全縣苗種生產企業、無公害養殖基地的業主和鄉鎮漁技人員展開培訓,發放禁用藥物通告,簽訂責任狀。以漁船上門簽證服務、船老大培訓會為契機,發放《寧海縣漁船安全生產告知書》,進一步明確管理和處罰措施。一時間,電視、廣播、報紙、短信……連自行車棚都成了宣傳櫥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終于形成了社會關注、鄉鎮重視、漁民(養殖戶)參與的良好氛圍。
記者被告知:去年8月底和年底,寧海縣曾發生漁船失聯、沉沒事故。深刻的教訓,促使該局進一步防患于未然,下大力加強隱患排查。
鏡頭三:該局以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為契機,局領導帶隊遠赴江蘇、舟山等漁場、碼頭,進行春季漁船安全生產大檢查,查處了4艘違規漁船。并進一步加強60馬力以上作業漁船的監管,所有大中型漁船都強制配齊北斗、避碰、應急示位標和衛星手機,信息中心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每2小時即對作業漁船進行定位。半年來,通過ECP向鄉鎮、漁船發布氣象信息、海浪預警2萬多條!同時,按照縣政府的要求,在有關鄉鎮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力量,清零拔釘做好減船轉產工作,拆解蟹籠等高危漁船,安全隱患大大降低。
耕海牧漁,海洋與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重要一環。該局積極探索新機制,助推漁業轉型升級,通過政策宣講、溝通協調、執法監管“三大舉措”及縣、鎮、村、船“四級聯動”,完成了16艘漁船的拆解和2艘漁船的作業類型更改。
科技興漁,精度加準度
發展是硬道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要特征的先工業時代,第二步是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發展時代。穩步推進現代漁業綠色發展,是縣海洋與漁業局的使命與擔當。他們一氣呵成,加快三門灣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園區一期、二期工程均已進入竣工驗收階段,5700余萬元的三期工程完成招投標并破土動工。入園的7家大棚企業全面投產,共投放南美白對蝦苗7000萬尾。這些來自南美的“新移民”,目前已紛紛爬上市民的餐桌。
鏡頭四:記者知道,國家的扶貧戰略,已從過去的“撒胡椒面”,優化為現在的“精準扶貧”,5年使400萬人夢圓今宵。該局借鑒此項戰略,在招商中不搞“撒胡椒面”,而是更有針對性,也就是“精準招商”。他們到海南、廣東等地,專找全國有名的苗種養殖企業,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高大上”科研機構來落戶。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基礎上,又書寫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華彩篇章。
圍繞產業提升、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等要求,該局全力推進池塘改造、漁技推廣等工作。根據全市池塘改造三年計劃,積極實施下洋涂區塊、園區創新基地、長街鎮后陽村、下塘村等的海水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全縣已累計完成4萬畝。按照縣政府部署,在越溪鄉開展整潔漁園試點,并對全縣的養殖示范戶搞“脊尾白蝦池塘高產養殖”等新技術的精準化培訓,這叫“示范帶動,向科技要效益”。
為了讓漁民(養殖戶)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該局還做好各項支漁惠農政策的落地,包括年度漁業生產成本補貼的發放、涉農資金的整合、漁業互助保險和“漁光卡”小額貸款的推行等。漁民的笑口,像煮開的蛤蜊--合不攏。
管服并舉,氣度加韌度
三門灣、象山港,是兩泓有夢想的海灣。寧海縣的“兩灣明珠”建設,也是新世紀的藍色夢想。
“兩灣明珠”建設,落腳點就在三門灣和象山港。這兩條富于傳奇色彩的港灣,鑒真在此東渡日本,戚繼光在此抗倭揚威。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現如今,縣海洋漁業局又以此為大舞臺,上演一曲曲精彩活劇。
為了不讓“明珠”蒙塵,該局加強海域海島管控,多次嚴厲打擊和遏制各類非法圍填海行為,幾個區域已基本恢復海域原狀,切實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對于有爭議的島嶼、海域,該局主動協調、聯系省、市有關部門,想出了和鄰縣“共同巡查,聯合執法”的妙招,讓“對立”變成了“對接”。
鏡頭五:該局全力做好重大項目的用海保障服務工作,如西店新城區域用海、G228工程、三山涂農業區域用海立項審批等。記者被告知:三山涂項目,是上報國家海洋局的“天字號”工程,寧海人爭取了10年未曾如愿。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省、市、縣各相關部門全力協作,終于去年9月規劃獲批,并通過環評。十年宏愿,一朝夢圓。
該局還善于運用政策優勢,如在“美麗海洋”建設中,積極做好“全國生態島礁工程”項目申報,力爭白石山島(強蛟鎮)等早日列入國家級生態島礁工程項目庫,計劃爭取建設經費近億元。人稱“小普陀”的橫山島,經海域海島全面整治修復,目前已舊貌換新顏,所需資金3200萬元中,50%的經費是從國家海洋局努力爭取下來的,居功至偉呵!
當然,該局常抓不懈,在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黨風廉政建設上也是可圈可點。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該局剛剛出臺的《關于加強海洋與漁業系統干部隊伍能力作風建設的意見》非常具體,措施實、督查嚴,可操作性尤強。他們不唱高調,說這是“基本規范、最低要求”,是打造“規范之局、平安之港、和諧之家”的權威標準……人類不能沒有理想,就好比世界不能沒有太陽。而一旦胸懷理想,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太陽。縣海洋漁業局的理想就是“干凈、干事”,海洋漁業人的太陽就是“海美、漁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