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老板,你的茄子剛采收結束,現在火龍果又快成熟上市了,一塊地掙兩份收入,劃得來喲。”8月9日,重慶市豐都縣興義鎮保家寺村村民龔家慶正在給火龍果澆水,路過的村民看到一個個紅紅的火龍果掛滿枝頭,禁不住停下腳步跟他搭訕。
龔家慶是村里的種植能手,近年來,他以種植商品蔬菜為生,但由于行業競爭較大,行情不穩定,收效甚微。2015年,他到海南省考察,發現火龍果經濟效益不錯,而且深受消費者青睞,于是決定將火龍果引入家鄉種植。
“植物也跟人一樣,從此地遷移到彼地,可能會引起水土不服,要想生存下來得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其中包括環境、氣候、土壤等生存條件。”龔家慶說,因此在引種前,他就對火龍果的生長習性進行了全面了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龔家慶不但讓火龍果在家鄉落地生根,而且長勢良好。想到火龍果一般在栽種后的第三年才能進入盛果期,頭一兩年主要是管護,如做好施肥、除草、防病蟲害等工作,基本沒有收益。于是在第二年,龔家慶就把兩排火龍果中間的空地利用起來,翻耕后種植了一季秋葵。秋葵屬于矮桿植物,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種植方法比較簡單,套種秋葵對火龍果沒有任何影響。
“當年,秋葵獲得了豐收,單產達到3000斤/畝左右,銷售價3—4元/斤。”龔家慶說,收入挺可觀的。同時,當年部分火龍果開花掛果,共采收果實300多斤。因是紅心火龍果,按10元/斤上市銷售,迅速被顧客搶購一空。
今年是火龍果栽種后的第三年,也是逐漸進入盛果期的頭一年。立春后,龔家慶對果園進行了全面清理,看到兩排火龍果中間的空地,讓他又萌發了想套種點什么的想法。一般作物連作易引起土傳病害,因此今年不能再種植秋葵,必須換一種作物。經過反復考慮,龔家慶選擇了種植茄子。茄子也屬矮桿植物,對土壤需求不高,但它的產量高,效益好。
“茄子一般從3月種植,5月即可采收上市,采收期一直持續到7月結束。隨后,及時把莖稈清理干凈,為火龍果的管護騰出更多的空間。”龔家慶說。火龍果一年四季都會開花,全年可開花12—15次,謝花后40天左右果實成熟采收。
筆者在龔家慶的火龍果園看到,每株植物的枝椏上都掛有果實,有的三五個,有的六七個,最多的甚至上了10多個,目前這些果實正陸續進入成熟期,一個個紅色的果實在火辣辣的太陽光照射下格外引人矚目。
“我種植的都是紅心火龍果,單果重在500—1000克之間,盛果期單產最高可達5000斤/畝。”龔家慶說,因此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通過火龍果與其他矮桿經濟作物進行套種,不僅合理利用了土地空間,保持土壤疏松和通透性,而且更是最大限度實現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