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楊秀平是在壩輝村委會辦公室,當時我和包村干部劉斌到村委會要材料,他正好在一旁。他四十多歲的年紀,臉上掛著少許胡茬,說話斟酌,看起來很沉穩。
閑聊中,提到村里脫貧的話題。劉斌半開玩笑地說,這位壩輝村人口主任,便是村里首屈一指的養殖大戶。楊秀平笑著擺了擺手,沒有否認。隨后,在楊修平的邀請下,我們一起去去了他家,參觀他的“林下香菇養殖基地”。
汽車沿著山路往上爬,拐了好幾個彎兒。走了大約十分鐘,楊秀平突然說道:“到了。”下車后,旁邊是一所矮房子,周圍看上去普普通通。
我心里泛起嘀咕,說好的林下香菇種植基地呢?只見楊秀平走到馬路邊上,撥開路旁的雜草,回頭朝我揮了揮手。然后,自己一馬當先地從雜草堆里走了下去。
我好奇地跟過去。撥開雜草,方才發現內有乾坤。茂密的叢林下面,密密麻麻地堆著一排排菌包,用木條簡單地圍起來。由于樹林的阻礙,看不完整。
楊秀平已經來到最近的一窩菌包旁,蹲下身子,拾搗著什么?;仡^看見我,笑著說:“不好意思,前不久才剛發過一次香菇,現在看不到什么東西。”
沿著那條小路走了下去,進入林中,頓時感到空氣陰冷了不少。我來到楊秀平身邊,看見他腳下放著不少蘑菇,相比市場上,看到的要大很多。然后,聽他說道:“這些都開花了,不好買,只能自家吃。”
站在楊秀平身旁,總算能夠將他的這片“種植基地”盡收眼底??偣泊蠹s兩、三畝地的菌包,整齊地擺放在高低不平山坡,占滿了樹木間的空隙。
楊秀平說,他是去年底去周覃學習時接觸到香菇養殖的。得知這一產業的利潤豐厚,便忍不住動起了腦筋。不過,周覃的香菇養殖走的是產業化的路子,是“用大棚種出來的”。在他看來,這樣的模式投入太大,風險也高。結合老家的實際情況,幾經思量后,楊秀平想到了“林下香菇養殖”。
“我們這邊山多,樹也多。樹林里的環境,正好適合香菇的生長,不用在多花成本去進行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只需要少許材料,便能搭建起一個簡易的養殖點。這樣種植即節約成本,長出來的香菇品質也不錯。”楊秀平說道。
從去年底開始投產至今,楊秀平的“林下香菇養殖”已經收獲了三次。五千個菌包,2萬余元的投入,現在已經收回了成本。接下來,還有兩次發菌。今年內,這批菌包就能夠帶給他1萬塊左右的收入。
“如果一戶能夠種植2萬包,那么每年每戶的純收入就能達到四萬元,基本上就算是脫貧了。”楊秀平高興地說道?,F在,他已經聯系好了廠商,只要香菇出得來,商家便會按照收購價集中購買,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楊秀平曾是羊翁村的支書。撤鄉并鎮之后,他擔任新壩輝存的人口主任。這些年,他嘗試很多產業,也掙了些錢。目前,除了林下香菇,他也在嘗試養豬,還準備種枇杷。
楊秀平說,他想做個開拓者。這些年,他不斷探索和嘗試,既是為了改善自家的經濟,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真正能夠脫貧路子,帶動當地的群眾一起致富,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