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色澤鮮艷、口感佳、品質好,高山蔬菜一直深受消費者青睞。在建德市,高山蔬菜已經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重點發展的山地茄子、四季豆、番茄等特色農產品更是名聲在外,深受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市場歡迎。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農業的發展,高山蔬菜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新技術增產 但覆蓋率仍待提升
梅城鎮伊村村平均海拔在四五百米,是我市高山蔬菜種植的重點區域之一,早在上世紀90年代,該村村民就集中種植高山蔬菜。由于缺乏相應技術支撐,村民的高山蔬菜種銷致富之路走得并不順利。
這幾年,該村村民伊瑞軍對“輪作”這個詞有了深刻的認識。一直以來,種植戶習慣在同一塊田上連年種植同一種蔬菜,產生了青枯病、黃萎病等土傳病害,且連作時間越久,病害程度就逐年加重。伊瑞軍告訴記者,以前都是直播的實生苗,沒有嫁接,會產生連作障礙,影響高山蔬菜的經濟效益。
記者了解到,連作帶來的病害現象,直到2013年才得以改善。當年,在市農業局的支持下,該村統一采用了嫁接育苗技術,有利于克服連作障礙,使土傳病害發病率大大降低,還節約了肥料。“原先種植茄子實生苗每畝產量只有3000多斤,改為嫁接苗后,每畝產量可達到5000斤。”新技術帶來的高產量,讓該村看到了高山蔬菜種植的前景,村里還專門成立了蔬果合作社,幫助種植戶掌握新技術,實現增收。
三都鎮鳳凰村的張必慶近幾年也喜獲豐收,“運用了新技術,土地發病率明顯下降,產量平均每畝提高了近3000斤。”掌握了嫁接育苗技術后,去年,張必慶與堂哥又從村里流轉了60畝土地,大面積種植茄子。
市農業局蔬菜辦主任錢荷富介紹,相比實生苗,嫁接苗的優勢十分明顯。不過,盡管市農業局從2013年開始大力推廣該項技術,每年推廣嫁接秧苗有50多萬株,但目前覆蓋率只占了60%。
“一方面是集中度不夠,導致一些分散地區信息傳遞不及時;另一方面部分種植戶并不信任現代農業技術,還有就是嫁接苗的成本相對較高。”錢荷富認為,這些因素是導致新技術推廣難的主要原因。對此,市農業局總農藝師何建紅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新技術的宣傳工作,引導農戶規模化種植,為農戶牽線搭橋,幫助他們掌握嫁接育苗技術,同時也將增設培訓班,通過現場示范等方式,讓現代農業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嫁接育苗技術的覆蓋率。
高山蔬菜如何賣出高價 仍待破題
近幾年,我市通過扶優做強蔬菜特色農業,引進現代農業技術,讓高山蔬菜這一特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嫁接育苗技術的運用,為高山蔬菜規模化、特色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勞動力老齡化、銷售難等問題,高山蔬菜的經濟效益并不穩定。
以伊村村為例,去年該村合作社種植了400畝的高山蔬菜,每畝產量提高了,但由于種植戶普遍年齡偏大,銷售模式單一,掌握信息的能力有限,蔬菜成熟了還在等人上門收購,導致價格得不到保障。同樣面臨銷售難的還有張必慶,他坦言,等人上門收購的方式,和市場相比,利潤最起碼相差了三分之一。“其實去年茄子價格還好的,平均都在1塊5左右,但別人上門收購價格就降下來了。”今年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大,產量的增加,張必慶準備自己購買一輛大貨車,將蔬菜拉到市場上去銷售。
針對這些問題,何建紅表示,市農業局將積極做好服務工作,探索“合作社+農戶”“互聯網+農戶”等經營形式,致力拓展新型銷售渠道,提升品牌渠道意識。同時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一支販銷隊伍,讓高山蔬菜的價格優勢真正體現出來。
從傳統的小農蔬菜經濟,到規模化的現代科技型農業,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推進我市高山蔬菜的發展,令其真正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僅需要相關部門提供技術、人才、資金等支持,還需要補齊農業現代化的短板,融合蔬菜產業,創建多樣的經營模式,真正打響建德高山蔬菜品牌,讓其真正成為山區群眾的“致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