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下旬,在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廟子鎮楊樹底村,馬鈴薯種植戶喜笑顏開,“新薯農”與村民共同見證了豐收時刻。由洛陽農林科學院與欒川新豐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該村推廣的耐寒高效馬鈴薯種植連續3年獲得豐產豐收,全村220余畝馬鈴薯栽培平均畝產2150公斤,平均畝增產232公斤元。這得益于國家開展的“三區”人才支持計劃。
2014年國家啟動“三區”人才支持計劃,來自洛陽農林科學院的馬鈴薯專家,洛陽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張春強,先后與欒川縣山川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欒川新豐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簽約,利用所學所知,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成果,使欒川乃至伏牛山區馬鈴薯生產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被農民親切的稱為“新薯農”。
欒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素有"洛陽后花園"和"洛陽南大門"的美譽。欒川縣東西78.4千米,南北寬57.2千米,總面積2478平方千米,現轄14個鄉鎮,全縣山多地少,有名的山頭達1.2萬個,人均耕地0.59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h城面積10.2平方千米。
欒川縣先后榮獲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等56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欒川還是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和首批中國旅游強縣,是洛陽市下轄經濟強縣之一,也是洛陽市重點規劃建設的衛星城市。
獨特的深山區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馬鈴薯的生長,是中原地區馬鈴薯最佳適生區,也是周邊市縣商品薯和種薯的主要供應基地,具有建立優質馬鈴薯示范基地的種種優勢條件。其中三川、叫河、冷水、陶灣和赤土店5個鄉鎮90%的耕地主要用于種植馬鈴薯,全縣年種植馬鈴薯面積達3.5萬畝以上(約占總耕地的1/4)。
為了盡快把欒川縣的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大幅度提高馬鈴薯主產區的效益,在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張春強分別在三川、叫河、陶灣、廟子、冷水等5個鄉鎮13個村開展多點多層次技術支持。巧打時間差,張春強利用7月馬鈴薯鮮薯上市少,依靠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實現“農超”對接,銷售量將大幅提高,銷售市場以洛陽、鄭州為主,部分遠銷北京、山西、陜西等地。
自1999年來,張春強先后開展馬鈴薯脫毒快繁技術研究、馬鈴薯旱作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馬鈴薯高壟多行高產栽培模式研究、馬鈴薯種質資源引進與創新、馬鈴薯晚疫病的預警與防治、優質高產抗病馬鈴薯甘薯新品種選育及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設、早熟高產抗病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等課題。
張春強先后引進本地適宜品種10多個,選育出洛馬鈴薯8號新品種,推廣30余項馬鈴薯新技術,全市馬鈴薯生產技術含量大幅提高?;咀龅浇⒁赞r民需求為導向的技術需求反饋機制,做到“農民點菜、專家下廚”,把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新信息及時便捷地傳遞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
依托“三區”平臺,張春強調動各級技術骨干,整合科技管理、科研、農技站、馬鈴薯合作社、協會等教育培訓資源,緊緊圍繞馬鈴薯高產、穩產、無公害生產的總體目標和中心任務,體系主導、上下聯動、多元參與、廣泛培訓的工作機制,利用馬鈴薯播前、出苗、田間管理等關鍵期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多年來,張春強共培訓村鎮技術骨干、企業協會成員、種植示范戶、農戶近萬人,幾乎覆蓋豫西伏牛山區的馬鈴薯種植農戶。培訓主要內容是:良種選用、地膜保護地早熟栽培、機械化播種、適期播種、測土配方施肥、合理間作、培土封壟、蕾期打頂、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各項關鍵技術措施;開展“馬鈴薯市場分析”,“農村經紀人工作指南”等專題講座;印發“馬鈴薯防寒早熟高效栽培技術要點”、“馬鈴薯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要點”等技術材料10萬余份;通過努力,全市良種覆蓋率由75%提高到85%,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率由65%提高到78%,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率由60%提高到65%;平均畝產增加380斤,畝增效益342元。
“三區”人才支持計劃也使合作企業得到發展,聚集了洛陽農林科學院張春強副研究員等10余名優秀技術人員(團隊),對2家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制訂了馬鈴薯產業化發展規劃,開展馬鈴薯品種引進、篩選,制定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方案,制定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方案,開展馬鈴薯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種植、收獲小型機械的使用,指導農戶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加快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快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加快,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單產增收15%,銷售額也增加20%。
2013年洛陽農林科學院也因此獲批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產業鏈的獲批也得到河南省政府、河南省科技廳、洛陽市科技局的支持與宣傳。育成的新品種洛馬鈴薯8號成果獲得洛陽市二等獎,省農科院一等獎,河南省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