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義烏人的生意頭腦,馮澤寶在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建起了“天下糧倉”,為義烏這個“小商品王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糧食。這些年來,馮澤寶在收獲稻米的同時,也先后收獲“全國種糧大戶”“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等榮譽稱號,最近又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十佳農民”。
跨省建“糧倉” 一把稻穗受益兩地人
近日,我們前往義烏市義亭鎮,走進馮澤寶的義烏市義寶農莊。農莊外近千畝稻田平整寬敞、滿眼碧綠,茁壯的早稻即將抽穗。馮澤寶在辦公室盤算著幾件重要事情:單季稻育秧的收尾工作、義寶農莊景觀設計方案定稿、籌劃下半年的“烤番薯節”……
馮澤寶早年干過陶瓷、果凍加工,從事過車輛運輸等生意。1998年以來,善于捕捉商機的他從承包家鄉義亭鎮枧疇村的農田開始,到跨越半個中國去種糧。目前,除了在義亭鎮建起965畝的水稻基地,他還在吉林、黑龍江、江西等省建立了1.51萬畝優質稻米基地,每年生產并調運至義烏市的糧食達四五千噸。
1998年,正值我國出現“賣糧難”。有著獨特生意頭腦的馮澤寶,卻在村民們疑慮的目光中毅然籌集資金承包了286畝責任田。為了大幅提高種糧效益,馮澤寶與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積極爭取農業項目,引進水稻新品種和新技術,采用更科學、更合理的方法生產糧食,稻田連年獲得豐收。
“改革開放讓義烏從一個農業縣,迅速崛起為一座國際商貿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慕名而來。為此,義烏每年都得從外地調入大批糧食。其中蘊藏著不少商機!”馮澤寶說。
從2003年開始,馮澤寶積極發展省外優質稻米基地,先后在吉林省永吉縣、延吉市建立富硒東北稻米基地5100畝、有機稻米基地3000畝,在黑龍江省虎林市八五八農場建立優質稻米基地5000畝,在江西省樂平市建立無公害稻米基地2000畝。平時,馮澤寶通過網絡視頻“遙控”管理外地糧食基地。
義烏人的生意經是“有錢大家一塊賺”。對此,延邊綠色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永洙深有體會。早些年,因為銷售不穩定,崔永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公司豐收的糧食從新米變成庫存。自從結識了馮澤寶,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他不但不用擔心大米的銷路,手下的數百戶糧農每年因此收益數百萬元。
一把稻穗,受益兩地人。從“引糧入義”到“跨省種糧”的背后,蘊藏著義烏人特有的商業頭腦。“以前就是純粹的‘引糧入義’,從外地采購糧食運往本地加工銷售;現在我們在糧食主產區找到合作伙伴,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這不僅有利于緩解本地土地資源緊缺的難題,也有效推動了外省農民致富。”馮澤寶說。
種糧種特色 瞄準市場需求調結構
“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必定是精品農業和規模農業。”在接受采訪時,馮澤寶如是說。
為了讓自己的糧食種出特色,馮澤寶率先從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農科院引進一批新品種。為了更好地占領市場,馮澤寶瞄準富硒大米。
早在2002年,馮澤寶在有關人員的牽線下,與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等單位簽訂了研究開發無公害富硒稻米技術合作協議書,并先在義亭鎮枧疇村試種,首獲成功,320畝晚稻共收獲稻谷14萬公斤。
有了生產本地富硒大米的成功經驗后,馮澤寶又在東北的5100畝土地上全面推廣,并在吉林省建立自己的富硒大米基地。這些年,通過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優質富硒稻米生產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0萬多畝。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今,人們對糧食的要求不僅要米質佳、口感好,還講營養、講安全。” 馮澤寶認為,要保證糧食質量安全,只有在生態良好、環境安全的條件下,才能生產出安全、放心、優質的糧油產品。
為防止農戶濫施化肥、濫用農藥,他在為基地農戶開展社會化服務時,主動為農戶采購農藥等農資,并按進價免費送到各基地,既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又避免了農戶盲目選用農藥,確保了農產品投入的源頭管理。
“種糧也不能隨大流,要種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瞄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結構,才能賺錢。”在富硒大米開發成功的基礎上,馮澤寶又把目標鎖定有機稻米。
“在稻米的王國中,有機米身價最高。我必須時刻關注市場變化。”馮澤寶說。為此,他又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與延邊綠色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簽訂共同開發有機稻米協議,并獲得成功。“東北的水稻基地平整、肥沃,又建在遠離城市、遠離工業的農田,生產出來的稻米沒有污染、沒有農藥殘留,質量更可靠。”
“有機+優質+綠色”,讓馮澤寶的糧食生產之路越走越寬廣。經過近20年發展,義寶農莊的資產規模達3000萬元,年產糧食7200噸。同時,“義寶”牌大米先后獲得中國稻博會金獎、浙江省農博會金獎、浙江省十大品牌大米等獎項,產品暢銷上海、杭州、寧波、金華等地的超市及糧食批發市場,去年銷售額達4167萬元。
健全產業鏈 節本增效服務一條龍
馮澤寶深知,在糧食形成規?;a后,管理上必須采用現代公司管理制度。于是,他在2000年創辦義烏市義寶農莊,并注冊了“義寶”牌商標,爭取打開更大的市場。
在糧食生產中,馮澤寶通過節本增效健全產業鏈,將他的義寶農莊運轉得順風順水。
自2002年以來,馮澤寶在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中,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生產程序。他與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不斷研究稻米栽培新技術,實施 標準化種糧。
為了探索稻米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馮澤寶還通過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建立和發展無公害優質富硒稻米基地,為農戶做好服務。
他先后投入850余萬元,建起水稻工廠化智能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和優質米加工中心,大大提高了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能力和稻米加工及收儲能力。
義寶農莊擁有一整套農業機械設施。為了讓這些先進的農業機械發揮更好的效益,馮澤寶又充分利用自身在技術、信息和設備上的優勢,積極為基地農戶做好農資采購和機耕、機播、機插、植保、機收、烘干等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
目前,義寶農莊的育秧溫室和煉苗大棚規模分別達250平方米和3800平方米,年機插、育供秧能力達1萬畝,糧食烘干能力達100噸/日,稻米加工能力為80噸/日,糧食收儲能力達1600噸,在稻米生產領域位列義烏市之首,是義烏市指定的應急糧食加工點。
馮澤寶說:“全產業鏈生產模式不僅迎合了消費者追求綠色、有機、營養的糧食需求趨勢,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有效促進了農業‘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緩解了勞動力緊張的矛盾,從而促進了當地農戶的增產增收。”
從最初的單一糧食種植,到集稻米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服務;從外出建立生產基地,向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延伸;從保證良種科研、綠色種植到收獲貯藏、封閉加工全程綠色、有機,這些年來,馮澤寶在稻米產業化之路上取得了累累碩果,并構建起一條“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覆蓋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