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開化縣何田鄉田畈村的汪立友正忙著準備自家民宿的招牌菜“青菜干”。天氣轉暖,慕名前來吃正宗開化“清水魚”的人越來越多。“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幾乎都能把準備了一星期的菜干銷售一空,最受歡迎的清水魚更是經常供不應求,可忙了。”汪立友笑呵呵地說。
縣農辦工作人員黃建勝介紹,清水魚一直是開化的一張金名片,尤以何田鄉的清水魚最為出名,在杭州、寧波等地,一公斤何田清水魚可以賣到200多元仍供不應求,而開化縣低收入群體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遠山,受地域條件限制,農民們致富的門路不寬、方法不多,而這些地方又恰恰是山山溝溝,水源條件較好,非常適宜清水魚養殖。但清水魚要求水清水活,塘埂四周需塊石砌筑,同時需要配套堰壩、引水渠等水利設施,造價較高,養殖前期資金壓力較大,對低收入群體是個不小的負擔。
2013年開始,在縣農辦的協調推動下,縣扶貧辦、水利、農業、財政等部門統籌整合水利工程、扶貧項目、水庫移民、一事一議等項目資金,加大對低收入群體養殖清水魚的前期補助,尤其是對養殖清水魚的流水坑塘等基礎設施實行全額補助,讓低收入群體可以幾乎零成本養殖清水魚,成為縣農辦幫助農民致富的新手段。
汪立友就是清水魚扶貧的典型受益者,數年前他打工返鄉時兩袋空空,通過補助后解決了魚塘的問題,開始發展清水魚養殖,“政府幫我建好了魚塘,讓我賺到了錢,然后用這些錢再擴大魚塘規模,幾年下來,就從3口塘發展到了20余口塘,年收入達30萬元以上。”去年,汪立友又新建了一棟三層民宿,“多虧了政府幫忙解決了前期費用,讓我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據統計,自2013年實施優惠政策以來,從事清水魚養殖的農民從不足千人增長至目前5200余人,遍及一半以上行政村,流水坑塘不僅制定了建設標準,數量也達到12000余口,產值7500萬元,戶均增收5500多元,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