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真新鮮,一看就是本地的。”“西紅柿不錯,口感好,今天多買點。”……早上6點多,秦淮區友誼路菜場里人頭攢動。記者獲悉,這里的蔬菜全部來自六合,是雄州街道大學生村官創辦的直銷點。短短5年多,幾名大學生村官從不懂種菜,到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
2011年,大學生村官周強來到六合區雄州街道錢倉村擔任主任助理。這一年,村里一個蔬菜種植戶因經營不善,拋下18畝的大棚蔬菜不知所蹤。村支書讓周強等人把大棚里的大白菜、蘿卜等蔬菜賣掉,挽回一點損失。
周強和另一名大學生村官孫雪清一起,請來了8個村民幫忙挖菜,整整忙碌了10個小時,才將1000多斤蔬菜整理好,裝了13框。結果,滿滿13框的蔬菜,只賣了139元。“農民辛辛苦苦種菜,錢卻都被流通領域的人掙走了,農民根本掙不到錢。”周強說,這次賣菜給他的觸動非常大,他和孫雪清產生了創業的念頭,要帶領菜農共同致富。
2011年12月,在經過市場調研后,周強帶領村民們成立了南京田原牧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注冊了“錢倉”牌商標。“大量蔬菜扎堆上市,供過于求,是菜賣不上價的主要原因。錯峰上市,選擇適合本地人口味的蔬菜,才能賣出高價錢。”周強調查后發現,品種選擇是重點,要選擇本地人喜歡的菜。以茄子為例,南京人喜歡吃細長的紫茄子,而圓茄子銷售不好。
種菜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周強告訴記者,在大棚里育苗,需要地暖,起初他們不懂如何澆水,從外面水溝挑回來的水直接澆到蔬菜苗上,導致苗大面積枯死。為了討教大棚種植經驗,他們四處找種植大戶取經,拜民為師,同時像農業技術專家學習專業知識。
好不容易種出了蔬菜,可由于銷售不佳,創業之初的兩年,公司年年虧損。“我們不能放棄,還有那么多菜農等著我們呢。”周強說,要盈利就要減少中間環節,他們決定采取直銷模式。2014年,他們貸款30萬元,在六合開了第一家社區直營超市,加上一些單位的蔬菜配送業務,這一年公司終于扭虧為盈,營業額從2013年的15萬元,一下子達到了493萬元。
“蔬菜超市每天的營業額都超過1萬元。”周強說,第一家蔬菜直銷店的成功,讓他們信心倍增。2015年,他們又開了一家直營店,成立了蔬菜“集散中心”,集批發、大客戶配送、直銷和零售于一體。當年,營業額達到1100多萬元。他們也從靠電動車送貨,變成汽車送貨。目前公司共有11輛配送車,每天來往于基地和直銷店、大客戶之間。
“同樣種菜,但現在的日子比原來好多了。”錢倉村菜農王明說,以往總擔心蔬菜賤賣,現在跟著大學生村官種菜,再也沒擔心過銷售,賺的錢也比原來多了不少。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司共帶動了200多戶村民致富,一年增收150多萬元。
對于下一步經濟增長點,周強說,除了繼續增加直營店外,還將增加一些附加服務,如網上菜籃子、凈菜加工等,“我們還計劃將蔬菜種植基地打造成休閑農業觀光中心,這既宣傳了蔬菜基地,又能夠向游客直銷農產品,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