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嘉善縣羅星街道馬家橋村部分農民利用冬閑田探索大棚栽培。2002年建設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示范項目馬家橋產業基地,園區在統一設施、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實施分戶經營,農產品主要以甜瓜和蔬菜為主。在示范項目的帶動下,村戶紛紛發展大棚生產。2013年,“中國甜瓜之鄉”馬家橋村又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基地共有大棚面積4000畝,種植甜瓜面積3800畝,該村農戶還向外縣、外省發展大棚面積4000余畝,基地內種植品種以西薄洛托、黃子金玉、蜜天下等為主。
產業風景:
昨天上午10時,記者來到馬家橋村,許多大棚里都沒有人,“我們用‘四棚五膜’的方式種植甜瓜,所以大棚里的溫度很高,我們基本都在清晨采摘。”走進馬家橋村五社王明榮的甜瓜種植大棚,只見他穿著一件長袖薄款毛衣,手里拿著一把剪刀,額頭上已經冒出了汗珠。
今年33歲的王明榮是馬家橋村的甜瓜“種二代”,他的父母從1994年起就開始種植甜瓜,今年2月中下旬,他種植的第一批黃金瓜就已經上市了,價格一度賣到了14元一公斤。“因為種植技術成熟,種甜瓜收入還不錯。”他告訴記者,自己一共管理著25個大棚,面積超過20畝,每個大棚一年的產值有1萬余元。
采訪當天下午,有幾個客商與王明榮約了來村里的甜瓜交易市場收購甜瓜,所以他正忙碌地準備著。
這個甜瓜交易市場是村里的新事物。2016年,為了更加方便農戶的甜瓜銷售,馬家橋村開辟了一塊空地,并免費為農戶提供磅秤,邀請各地客商直接在交易市場與農戶對接,今年寧波、南京、無錫等地的客商更是主動前來對接,最高峰時,市場一天交易量達到2.5萬公斤。“我們的大部分甜瓜都是運往嘉興水果市場的,村里有了交易市場后,節省了運費和時間,方便多了。”王明榮說。
除了線下交易市場建設,2015年起,馬家橋村還積極探索甜瓜的互聯網銷售。第一年秋季,網上就成交了700多單,第二年春季訂單數一下子漲到了5000多單。農戶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了起來。“線上銷售的甜瓜可以說是精品中的精品,這是我們打響‘馬家橋’甜瓜品牌的基礎。”馬家橋村村委會主任許盛華告訴記者,為了提升“馬家橋”的品牌效應,馬家橋村甜瓜專業合作社嚴格把關上線甜瓜,定下了一系列“規矩”,比如“必須留熟才能采摘”、“必須采用無公害栽培”、“必須統一紙箱包裝”等。
品牌的打造也讓種植戶嘗到了“甜頭”,“打上‘馬家橋’品牌后,銷售價格起碼可以提高一倍。”許盛華說,目前2017年春季的甜瓜電商銷售已經在籌備中,并與天貓、豐收購、好鄰居等多個電商網站達成了合作意向,將于3月下旬開始面向全國銷售,目標同比去年增長20%。
據悉,因水土、日照、無公害栽培技術推廣等原因,馬家橋種植的甜瓜外表更加光滑、水分更加充足、甜度更高、品質得到保證,受到市場歡迎。2016年馬家橋村甜瓜產量近2萬噸,產值在5000萬元左右。目前電商銷售定位“立足馬家橋、面向嘉善縣”,除了甜瓜,還上線了嘉善出產的杏鮑菇、大米、雷筍等,并將不斷充實線上產品種類。
記者小語:
馬家橋村有著20多年的甜瓜種植歷史,該村出產的甜瓜以其高品質獲得了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如今,最遠的“馬家橋”甜瓜已經種到了海南。面對當下的農業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調動種植戶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如何適應電商發展?如何打響特色農產品品牌?馬家橋的答案是“線上打品牌,線下主交易”,堅守特色、建立標準、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