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了農歷的二月初二,青海人家家有炒大豆(蠶豆)的習俗。
2月25日,“二月二”前夕,湟中金豆種養殖合作社的汪國昌帶著精心包裝好的家鄉“炒豆”來到“金豆”文化藝術節進行推介。
“土辦法制作、現代化包裝、網絡化銷售。”這是汪國昌“炒豆”之道。
從小生活在省城西寧湟中縣山區的汪國昌深知農民生活的艱辛。大學畢業后在旅游行業打拼了11年,正在旅游行業干得風生水起的汪國昌并沒有滿足于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下,有著強烈“農村情結”的他毅然辭去城里穩定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
在海子溝鄉鄉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汪國昌看到了在海子溝種植蠶豆、發展蠶豆產業的優勢。
海子溝鄉地處淺山地帶,光照時間長、無霜期短,并且所施肥料多為有機肥,所產的蠶豆和豌豆具有豆粒飽滿、蛋白質含量高、糖分含量較低、脂肪含量少等特點,為純天然綠色有機產品;加之當地村民有30年的“炒豆”歷史,炒制出的蠶豆和豌豆口感酥脆、豆味噴香,吃起來口感極佳。
汪國昌說,海子溝鄉的蠶豆很有名,但農民靠這個發家致富的還不多,如果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形成蠶豆深加工的特色產業,那不但是一個“錢”途無量的商機,而且可以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一舉兩得。
說干就干。2015年,回到海子溝鄉總堡村后,汪國昌創辦了湟中國昌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帶領當地農民搞起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并重點對蠶豆種植、加工業進行深度開發,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蠶豆加工車間。其間,他爭取到創業貸款,申請了“總堡金豆”商標。2016年還成立了湟中金豆種養殖合作社,與海子溝鄉的農民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收購農戶種植的蠶豆,如今已經形成種、產、供、銷的產業鏈條。
小小的蠶豆,在汪國昌手中,神奇地變成了“致富豆”,也帶動了海子溝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作為海子溝鄉總堡村的一戶農家,沒有念過大學的汪洪昌并不想重復父輩的生活足跡。為此,他曾在西寧周邊打工,但一年下來的收入不到2萬元。這對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汪洪昌來說,日子過得也就勉勉強強。進入合作社以后,他開始在家門口上班,自己也種植大豆,一年下來收入5萬元左右,還能照顧上老人孩子,這著實讓他穩下了心。
汪國昌說,為了保障收購到高質量的蠶豆,他的收購價比其他農民的收購價都要高。這消息如同春風吹遍了海子溝,許多農戶擴大了蠶豆的種植面積,而且還有很多周邊村落的農戶也開始加入到種植蠶豆的隊伍。為了方便農戶,汪國昌還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等地設立了收購點,從種植、合同簽訂、定價、收購各個環節服務農戶,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
隨著“金豆”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海子溝鄉也不斷擴大了蠶豆種植規模,2016年,全鄉蠶豆種植面積達687公頃,占全鄉種植總面積的19%,較去年增長9.5%,年產量達1300噸,帶動農戶26戶,其中貧困戶6戶,實現銷售收入120萬元,且蠶豆營銷產業鏈基本完善,“金豆”產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借著在大豆這一產業上的作為,汪國昌被共青團中央和國家農業部評為第十屆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
談起下一步的打算,汪國昌說,我們將繼續擴大蠶豆種植面積,發展自己的種植基地,讓海子溝鄉原有的蠶豆散戶種植、散戶銷售轉化專業化、規模化銷售。同時,將大力發展電商,讓海子溝蠶豆走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