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即墨市東部沿海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岸漁業養殖空間被大量擠占,陸基漁業養殖空間逐漸萎縮。為緩解漁業發展規模急劇膨脹和有限發展空間之間的矛盾,市海洋與漁業局改變傳統以海參養殖和育苗為主的發展模式,將全力調整水產養殖結構作為主攻方向,積極拓展海水養殖發展空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江北最大的縣級海參育苗基地,并未受到全國海參養殖市場低迷的影響,在海參養殖效益急劇下滑之時,抓住機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了全市水產養殖業的提檔升級,實現了全市漁業經濟的逆勢快速增長。
一、著眼長遠,在優化品種結構上做文章。不斷加強水產良種場建設,全市良種覆蓋率現已達到95%以上。改變以往以海參養殖及育苗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積極優化不同養殖品種及發展模式,重點在淺海大型藻類養殖方面取得了突破。近30年以來,藻類養殖一直屬于我市漁業經濟發展的軟肋,但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藻類養殖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還能凈化近海水質,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我們聘請了科研院所,根據我市不同海區狀況劃定了海上養殖實驗區,積極開展了各類藻類養殖試驗。赭島附近海域300畝海帶已于4月份喜獲豐收,畝產10噸,實現產值600萬元。積極推進龍須菜的規模化養殖,在去年試養200畝的基礎上,今年推廣養殖面積達4000多畝,目前已收獲兩茬,畝產8噸,實現畝產值2.4萬元,收到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我們對池塘參蝦混養、池塘蝦蟹混養、海上吊籠養參、巖礁池參鮑混養等養殖模式進行了實踐探索,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
二、借梯上樓,在科技投入上下工夫。充分發揮駐即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集聚的優勢,積極培養高技術優良海水養殖苗種,先后組織駐即科研機構引進繁育了“黃海1號”對蝦、斑點鱒鮭、仙臺魚、澳洲瑞鱈、三倍體牡蠣等10余個新品種,并積極進行示范推廣。組織國內知名的駐即海洋漁業專家專門成立全市海洋與漁業專家咨詢組,在漁業養殖技術、營養飼料、病害防治、水質調控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組織科研機構與海參養殖企業聯姻,共同探索、實踐深海升降式網箱養參技術。該技術在外海區域可沉降至水下10米,能有效的避免赤潮和臺風等災害的影響。我們在女島港外投放了10個深水抗風浪海參網箱,經1年養殖,海參苗已由20-30頭/斤長至4-5頭/斤,目前已出成參4000余斤,實現產值50萬元,由于網箱養殖的海參接近野生海參,賣價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同時,我們根據不同養殖企業技術需求差異的特點,采取了“訂單式”培訓,定期組織專家小組為企業巡診就醫,針對病灶為養殖戶開處方,增強了養殖企業的免疫能力和造血功能。
三、重點突破,在集約高效上見成效。在極力發展海參苗種生產的同時,逐步探索其他品種的工廠化養殖的路子。今年 月,引進了“長江三鮮”之一鰣魚(4000尾)在我市進行工廠化養殖,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首次進行“長江鰣魚”工廠化養殖的安全著陸,目前長勢良好。充分利用現有的閑置海參育保苗車間,對其稍加改造,進行南美白對蝦的工廠化養殖,目前推廣養殖水體10000方,一年按養殖兩茬計算,可產南美白對蝦5萬公斤,實現產值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