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精準幫扶,既能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又能讓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樣的答案在浙江日漸清晰:通過農業產業組織化,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到扶貧重點村建立農產品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低收入農戶或加盟、或入股、或就業。如今,這些具有扶貧功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浙江扶貧的重要力量。
對許多扶貧重點村和低收入農戶而言,之所以長期貧困,關鍵原因還是缺信息、資金、技術等脫貧致富的門路。通過農業產業化,浙江將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經營納入到產業鏈中,致富門路問題迎刃而解。如今,以“政府+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公司+農戶”等多個模式,正引領著低收入農戶快速實現就地增收脫貧。
在這些模式中,龍頭企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作為連接農戶、基地與市場的中間體,提供技術、信息和銷售等服務,而輻射農戶只需按照訂單標準化生產,兩者捆綁成利益共同體,互動密切。企業利用分散農戶的力量,短期內就能形成較大規模,產生規模效益;同時,原本各自為戰的農戶,也可避免和減少單槍匹馬闖市場帶來的風險。
作為欠發達縣之一的龍泉市,近年來就從這樣的探索中嘗到了甜頭。目前,龍泉市擁有扶貧龍頭企業25家、扶貧專業合作社208家,通過產業化發展,全市扶貧重點村中已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4萬余畝,農民就地實現增收。去年,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首破萬元大關,達到10368元,增幅達到19.7%。
在扶貧道路上,許多龍頭企業可謂功不可沒,以龍泉特有的黑木耳產業為例,僅天和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1600畝標準化基地帶動農戶500戶,訂單生產3200畝則能帶動農戶1.5萬戶,實屬助農增收的“功臣”。依托產業化發展,現在整個龍泉市的農民就業和收入中,有1/3來自黑木耳產業。
與龍泉異曲同工,泰順縣三魁鎮薛內村,通過“溫商引領、全民入股、村企合作、共贏發展”。全體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220多戶村民再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聯合搭股等形式,成為公司股東,成立溫州瑞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堅持村企分開的基礎上,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全村資源要素進行統一規劃管理。
短短幾年,瑞雪就發展成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企業,產品暢銷市場。到去年底,薛內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股本金均已分紅返還,分紅額達到160多萬元。目前,在公司就業的村民有300多人,“月月領工資,年終有分紅”的收入模式,著實鼓起了大伙兒的“錢袋子”。
如今,浙江有不少扶貧重點村的土地都納入了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而每個基地都有一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基地建設支撐主體發展,主體發展促進產業規模化,浙江“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色”的區域特色經濟日成氣候。
浙江這種以農業產業化帶動扶貧開發,讓原本分散的要素得以集中流轉,生產方式向規模化轉變,經營方式向股份化經營轉變,扶貧開發向“造血型”轉變,使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