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月,林瑞明非常忙碌。作為東山縣最大的鮑魚養殖場——一水鮑魚場的負責人,他帶著同事,馬不停蹄地拜訪省內各個鮑魚養殖場,收集一手資料,了解鮑魚養殖現狀。
“當前東山縣內海海域的鮑魚養殖戶,已有70%轉產養殖其他海產品。”盡管鮑魚市場不景氣已持續近一年,但對這個數字,林瑞明依舊難掩震驚。
轉產,鮑哥們的本能反應
“養鮑魚賺了20多年,可在2013年開始轉折。”說這話的陳振魁是漳州市水產協會會長,同時也是東山海魁水產集團董事長。
陳振魁介紹,2014年,鮑魚加工的原料采購價格同比下降近50%,而國內銷售總量也有接近50%的跌幅。怡和水產負責人林火順也表示,最低迷的時候,1厘米的鮑魚苗,售價不足9分錢。
市場低迷,轉產成為鮑哥們的本能反應。
林瑞明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東山70%的鮑魚養殖場轉產,轉養南美白對蝦占據大頭,比重達到80%。外海海域由于水質優越,鮑魚成活率高,那里的大部分養殖戶仍然堅守陣地。
“適度轉產是必要的。”廈門大學海洋系教授柯才煥認為,今年對蝦行情不錯,鮑哥們自發轉產,有助于對當地水產養殖業進行分流,促進供求關系平衡。
對于鮑哥們而言,轉產的成本并不高。
“利用現有的養殖池等硬件,就可實現工廠化養殖對蝦,東山的水溫、鹽堿度等條件也都適合養殖對蝦。”東山縣分管漁業的副縣長遠洋說。東山縣有養對蝦的傳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每年五月到八月,時值鮑魚苗養殖戶出售完鮑魚苗,當季水溫并不適合繼續育苗,養殖戶便會利用這個空當,在鮑魚池中養殖對蝦。對蝦的養殖周期90天左右,鮑哥們可以靈活進行養殖品種變換。
轉養對蝦,風險不可小覷
不少鮑哥轉產,被認為是“識時務者”靈活應對市場波動的舉措。但業內人士表示,這只是權宜之計,轉養對蝦,不過是曇花一現。而且,鮑哥過于集中轉產養殖對蝦的風險仍不可小覷。
“現在還有鮑魚養殖戶持觀望態度,但如果都轉產養對蝦,勢必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失衡。”遠洋的擔憂在于,市場具有盲目性,一窩蜂地轉產,將會導致巨大的風險。陳振魁則認為,如果大量鮑魚養殖戶放棄鮑魚養殖,會導致未來鮑魚市場供應量不足,價格再次被炒得虛高,而下游的企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成本躥高以至于虧本。
“對蝦的利潤與鮑魚不可比,未來鮑魚產業一旦脫離低谷,養蝦戶肯定會走回頭路,繼續把鮑魚作為主體發展的產業。”林瑞明認為,過于集中與頻繁的轉產,對于市場有序發展,并無好處。在他看來,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需要先為東山鮑魚市場“把脈”。
“2011年,鮑魚行業走向頂峰,鮑魚苗一個不剩地往海區吊養。”林瑞明認為,產能過剩是鮑魚養殖產業的一大癥結。2013年,中國成品鮑產量是77億粒,共11萬噸。按當前中國的消費市場,最多只能消化35億—40億粒。
去年,東山專門做了一次調查,對登記在冊的鮑魚養殖戶做了存檔,東山的鮑魚育苗廠和養殖場共有1700家,養殖水域面積達300萬平方米。2013年,東山成品鮑魚產量為4100噸,產值4.1億元,鮑魚育苗量則為16億粒,產值達2.4億元。
“全縣從事鮑魚養殖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達到了上萬人。”遠洋表示,盡管鮑魚養殖帶動了經濟發展,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為鮑魚養殖業埋下了隱患。
除了產能過剩,東山鮑魚還面臨品種退化的問題。東山目前普遍養殖皺紋盤鮑,該品種由山東的盤大鮑與東山本土培育的雜色鮑配種而成。最初幾年,皺紋盤鮑是鮑哥們致富的當家品種。現在它面臨著品種退化的問題。“規模化養殖之后,近親繁殖就越厲害,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低,存活率不斷降低。”遠洋說。
鮑哥期待華麗轉身
“我們不能因為這兩年虧本了,就放棄鮑魚養殖產業。”陳振魁的底氣,來源于他看到了鮑魚產業的新出路——加工出口模式。今年初以來,海魁大量收購鮑魚原料,開發生產鮑魚罐頭,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據悉,海魁水產養殖集團不光收購本地鮑魚,還將原料市場拓展到了霞浦、連江、晉江和平潭等地,甚至延伸至廣東浙江等外省養殖地。
但林瑞明認為,“加工和出口,能消化的東山鮑魚產量還是有限。面對低迷的市場,當務之急,一是要控制產量,促進供需平衡;二是要實現品種創新,提高存活率,增強養殖效應。只有這樣,鮑魚養殖業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為此,東山縣找了一批有實力又意愿從事品種改良研究工作的企業,與廈門大學等高校進行產學合作,進行新品種的開發。林瑞明所在的一水鮑魚場先行先試,在品種創新方面初見成效。
目前一水鮑魚場已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出西盤鮑品種,目前已報國家農業部新品種認定。“西盤鮑的生長速度及成活率均高于皺紋盤鮑,而綠盤鮑的生長速度、成活率更高于西盤鮑,水溫達28至30攝氏度時,依舊保持食量大、不消瘦、長速快且接近零死亡率的特性。”林瑞明說。
與此同時,遠洋主張實施品牌戰略,已經向國家工商局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要讓我們的養殖戶養有所收,這樣東山的鮑魚養殖業才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遠洋認為,鮑哥的華麗轉身并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