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僅太湖蟹收成好,36畝水面估計產量6000斤,還有養在塘里的1000斤青蝦能帶來6萬元增收。”蘇州吳中區東山鎮新潦村養殖戶俞福根看著塘里蟹肥蝦壯,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河蟹養殖生產過程中,老俞采取三級放養的模式,取得了產量與效益的雙豐收。
吳中區農業局指導養殖戶提高太湖蟹的生態養殖技術水平,俞福根將36畝塘口均分為AB、C、D三個區,區間以隔網分割,A為在B區內圍成的面積約為3畝的小網圍。去年12月中旬,他在AB區內種植伊樂藻,今年1月中旬在A區內放養規格為50-60只/斤的蟹種36000只(一級放養)。3月下旬至4月初,將A區網圍拆除,使河蟹在AB區內生長(二級放養),同時在C區內種植苦草,D區內種植輪葉黑藻。5月底待C、D區的苦草、輪葉黑藻生長茂盛時,拆除AB、C、D區間隔網,使河蟹在全塘活動(三級放養)。3月、7月分別放養規格3000只/斤的蝦苗200斤。
通過三級放養養殖,河蟹畝均產量保持在160斤左右,同時大規格河蟹比例較以往養殖模式有了顯著提高,促進了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河蟹產量6000斤,平均規格為雄蟹4兩/只、雌蟹2.8兩/只,均價82元/斤。4、5月份捕了250斤青蝦,賣了1萬元;這個月又捕了430斤,可以賣70元/斤呢!塘里還有300斤的青蝦,還能賣個2萬元。”記者算了下老俞今年的收成,太湖蟹加上青蝦全年能有55萬元。
記者了解到,為了探索太湖圍網生態高效養殖模式,推動養殖技術再升級,2013年,東山信聯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吳中區水產局指導下開展了太湖網圍養蟹套養青蝦、羅氏沼蝦技術試驗,帶動合作社250戶養殖戶實現了畝產河蟹65公斤、青蝦17公斤、羅氏沼蝦10公斤,畝均產值11660元,畝均效益5860元,畝均增效2500元。
吳中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姜光明介紹,養殖技術關鍵在于嚴把苗種關:選用40-50只/斤的優質大規格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作為苗種,在放養時再進行二次挑選,以提高養殖成活率。同時合理控制放養密度,加強水草、水質和投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