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深入到龍潯鎮英山村泰生元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產品加工車間,四五名工人在井然有序地進行產品包裝、封口密封,一罐罐(盒)包裝好的淮山系列產品整齊擺放在一旁。清洗去皮、切片、再到冷凍干燥,經過一道道流水線,新鮮的淮山就升級改造完成了。
近年來,龍潯鎮英山村的“寸金薯”淮山,可謂聲名鵲起、遠近聞名。然而對于英山珍貴淮山農民合作社副理事長、泰生元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總經理李福龍而言,要走到這一步實在不易。
合作社增收入
英山村淮山種植已久,但是發展并不樂觀,以往都是零星散戶種植,產量低、銷路不寬,沒能帶來什么收益。六年前,在討論增收問題時,李福龍大膽提議:“我想可以通過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全村的淮山種植戶凝聚在一起,推動種植規模化、運作市場化和管理科學化。”但這個提議起初并沒有得到認可和支持,“村民們覺得這個淮山老祖宗都是種來自己吃的,想不通這么普通的淮山能夠帶動他們增收致富,都對這個沒有什么興趣,也沒有信心。”李福龍告訴記者。對此,身為帶頭人的李福龍就和村里幾位黨員一點點做村民的工作,挨家挨戶去跟村民協商,為他們鼓勁。最終在李福龍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英山珍貴淮山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李福龍推陳出新,大膽嘗試,對村民承諾保價收購、給予技術指導,并實行黨員一對一幫扶舉措,全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機制,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就這樣,在廣大黨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員已有160多名,合作社的淮山基地面積由2010年的200畝擴大到1500多畝,產值達4000多萬元,解決村里1000多人增收問題,小淮山成為英山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新技術提效益
以往,農戶種植淮山普遍采用打孔種植,淮山順著預先挖好的孔洞垂直生長,但打孔種植法采收時需深挖,耗時費工,且極易損傷根莖。為提高收挖效率,李福龍到省農科院生物資源所交流、學習,引進淺生槽定向種植技術,“將U型塑料槽以15度左右斜角埋進土里,讓淮山沿槽生長。”李福龍介紹。淺土層晝夜溫差大、疏松,淮山長得快、易采挖,每畝可節省30個勞動力,畝產高達2000公斤。此外,李福龍等人成功嘗試在淮山園套種竹蓀等技術,并建立起科技示范種植基地,推行標準化和新技術種植,引進和開發新品種,實現淮山園產業鏈的延伸。
“隨著種植效率和規模提升,總有一天生鮮淮山供給會超過需求,造成滯銷。”基于這個判斷,李福龍又成立泰生元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引進國際先進的真空冷凍干燥工藝及技術,專門進行產品深加工,對種植出來的部分淮山進行“升級改造”。現在他們采用真空冷凍這個干燥工藝生產出來的淮山系列食品,如淮山粉、果蔬,還有淮山米粉、面線、淮山餅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新思路拓產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泰生元公司現在擁有自營實體店、加盟店、加盟商超、直供酒店100多家;而除了這些傳統銷售渠道,合作社還不斷拓展線上營銷,充分利用淘寶網店、1248商城(泉州農業局旗下線上商城)等平臺,不斷擴大營銷覆蓋面,如今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接下去我們想繼續延伸我們產品的深加工,把產業鏈做大做強,還有讓我們整個基地也不斷地擴大,想把淮山作為輻射整個德化以致周邊,帶動更多的村民,還有更多的一些人來增收致富。”當談及今后發展思路時,李福龍如是說。眼下,李福龍正忙著規劃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充分利用1248商城,收集全縣周邊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集中銷往全國各地,擴大基地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