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豐縣大興鎮葦蘆村農民范廣臣,20來年一直堅持種植食用菌,不但成為食用菌種植方面的行家里手、致富能人,而且還帶富了左鄰右舍的十幾戶農民,靠種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
現已50歲的范廣臣是葦蘆村的一位普通農戶,當年由于家里地少人多,生活非常貧困。1991年的冬天,正是農閑季節,范廣臣到家住黑龍江的二哥家串門,在那里看到二哥鄰居家栽培的食用菌收益較好,一年下來能凈賺一兩萬元,很受啟發。他尋思,吉林、黑龍江相鄰,土壤氣候等各方面條件沒有太大區別,自己何不嘗試一下呢?于是,他多了個心眼兒特意在二哥家里多待了些日子。那些天,范廣臣沒事就往二哥鄰居家跑,無償幫人家干活兒,向人家問這問那、邊干邊學,一連干了半個多月,學到了很多食用菌種植方面的技術。
過完年剛化凍,范廣臣就開始張羅種植食用菌的事兒。他起早貪黑,在自家門前平整場地,修建菌棚,購置所需的各種材料。鄰居聽說范廣臣要種食用菌,都趕來看熱鬧。有的說,范廣臣串門串出“來錢道兒”了;也有的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就憑范廣臣“半路出家”能種好食用菌嗎?
面對各種眼光,范廣臣置之不理。他是個倔強的人,認準了的事兒就是十頭老牛也拉不回來。每天他起早貪黑,只顧忙著食用菌的事兒。菌棚搭建好了,菌種買回來了,準備工作做好了,范廣臣開始種植食用菌。
然而,正像村民們所說的一樣,看花容易繡花難。范廣臣在黑龍江雖然學到了一些食用菌種植技術,可那畢竟是跟人家一起干時偷偷學的,而且只有十幾天的工夫,對食用菌種植技術大多都是一知半解。現在,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就不那么簡單了。一遇到難題時,他就打長途電話向黑龍江二哥家的鄰居請教,可是不方便不說,還要花很貴的長途電話費。
這下,范廣臣的犟脾氣上來了,于是他到市里和縣里購買了十幾本關于種植食用菌方面的科學書籍,邊學邊干,邊生產邊摸索,從菌袋配料、滅菌、接種到出菇管理,他慢慢探索,積累經驗。聽說遼源市郊區有幾戶種植食用菌的農戶,他就經常往那兒跑,虛心向人家請教。這期間,走過多少彎路、遇到多少困難、付出多少汗水,恐怕除了范廣臣自己,沒人能體會到。對于脫貧致富的渴望讓范廣臣沒有氣餒,他從失敗中找到教訓,在成功中總結經驗,邊摸索邊總結,終于掌握了食用菌種植、栽培、管理等一系列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范廣臣第一年種植食用菌就獲得了成功,不僅賺回本錢,還凈掙了5000多元。這些錢現在看來雖不是大數,可在20年前那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是頂耕種三坰地的收入了,這可把范廣臣一家高興壞了。
第二年,他想擴大種植規模,但在資金上卻遇到了困難。他拿出了多年攢下的積蓄,加上頭一年種植食用菌掙到的5000元,還沒湊到10000元。通過親友幫忙,他又果斷地從信用社貸款了10000元,全部投入進去,建起了2座菌棚。
隨著食用菌的市場越來越好,范廣臣種植食用菌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收入也一年高于一年。目前,范廣臣擁有標準化食用菌種植大棚3座,還建成了占地500平方米食用菌示范基地,主要種植滑子蘑、平菇、玉皇蘑等特色食用菌,年種植食用菌2萬多袋,產菇3萬公斤,一年四季鮮菇供應不斷檔,年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
范廣臣的左鄰右舍看到他種植食用菌掙了大錢,也都想試一試。但是,當他們看到范廣臣每天起早貪黑在菌棚里忙活,都覺得不好學、不容易種植,就都泄了氣。范廣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鼓勵大家種植,從菌棚選址、搭建到菌種培養、種植管理,他都跟蹤服務、有求必應。當周邊有農民前來參觀學習,向他討教食用菌栽培技術時,無論他有多忙,都會丟下自己的手中的活兒,毫無保留地義務給他們講解食用菌的種植技術。這些年來,跟隨范廣臣一起學習種植食用菌的農民達300多人次。在他的帶動和幫助下,村里有12戶農民靠種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