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發布《關于組織開展長江流域鱘魚捕撈鑒定工作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要求沿江相關機構加強對外來鱘魚的捕撈,并“充分動員全社會的保護力量參與該項工作”。
經《通知》確認,2016年7月18日至19日,水布埡水庫、隔河巖、高壩洲水庫相繼開閘泄洪,致使清江水域網箱養殖魚類大量逃逸。經初步調查,逃逸魚類中包括多種長江以外的鱘魚和雜交鱘,數量眾多,且已廣泛游弋到長江中下游干流、湖泊及河口。
農業部長江辦相關人員介紹,目前正組織專家對清江鱘魚逃逸事件展開調查,初步調查報告已經形成。
據了解,在貫穿湖北的長江支流清江之上,不止建有三座階梯狀水電站,也有全國最大的鱘魚養殖基地。一份來自宜都市官方的網箱清理取締工作情況顯示,截至今年6月,統計該市網箱養殖涉及555戶,其中清江河養殖面積65萬余平方米。當地養殖戶告訴筆者,泄洪時近萬個養殖網箱被沖走,損失數億元。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逃逸鱘魚等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通知》要求,各級相關部門立即向沿江各級各類天然漁業生產組織及個人下發《主要養殖鱘魚鑒定手冊》,并加強對長江干流、湖泊及河口天然水域的捕撈監管。對已發現的鱘魚要及時開展技術鑒定,并逐條進行登記造冊、逐級上報。
《通知》指出,此項工作涉及面廣,鑒定工作量大、技術性強,要廣泛發動沿江各級各類涉漁科研院所、大學和社會公益組織及志愿者參與到鑒定工作中來,充分動員全社會保護力量參與該項工作。
據9月21日澎湃新聞報道,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經調查認為,這些逃逸的外來鱘魚可能會對土著魚群形成競爭和雜交,其中就包括瀕臨滅絕的中華鱘。
湖北宜昌清江沿岸養殖戶陳德云告訴筆者,外逃的鱘魚種類包括鰉魚(達烏爾鰉)、黑龍江鱘、西伯利亞鱘、鴨嘴鱘、石紋鱘等,此外還有青魚、胖頭魚等魚類。
然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認為,基因污染的可能性并不高。他告訴筆者,養殖鱘魚能不能在長江里自然繁殖都很難說,“外來物種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具體影響程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客觀的評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