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推評活動近日在京揭曉,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郭三堆、張海銀、傅廷棟、方智遠、謝華安、程相文、程順和等10人獲得“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殊榮。10位功勛人物同時向全國種業界發出關于“發揚種業精神,建設種業強國”的倡議。
這10位功勛人物是在各省推薦、初選并進行網絡公示和網上投票的基礎上,由農業行政、科研教學、技術推廣、企業代表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推評委員會,按照嚴格的投票規則,并在投票前對候選人事跡進行充分討論后,經過公開公正透明的程序產生的。推選出的10位功勛人物具有廣泛的行業代表性,是在種業育、繁、推領域貢獻突出、事跡感人、知名度高、具有首創精神的種業界杰出典型。其中,既包括袁隆平、李振聲等蜚聲國內外的“院士”育種家,也包括程相文、程順和等扎根基層科研院所的“草根”育種家,還包括李登海、張海銀等民族種業產業化的先行者。
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總結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種業發展中成就突出的人物,弘揚中國種業人“執著夢想、合作創新、奉獻種業、強國富民”的精神,激勵和引領更多的有志之士熱愛種業、投身種業、支持種業的發展,為實現民族種業強國夢增添正能量,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
袁隆平
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在海南南紅農場的沼澤里發現了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以此為突破口,袁隆平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三系”配套、育性穩定、雜交優勢、繁殖制種“五道難關”。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推廣面積208萬畝,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袁隆平成為世界上將水稻雜種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第一人,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李振聲
他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育成小麥和牧草遠緣雜交新品種“小偃6號”,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并建立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開辟了一條新途徑;通過多學科交叉與合作,開展了提高小麥個體和群體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產物的優化分配研究;籌劃參與“渤海糧倉”項目,分離出耐鹽小偃麥新品系。
李登海
先后育出了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個緊湊型玉米骨干自交系,由他親自主持選育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有50個通過國家審定或省級審定。與其他農業科學家不同的是,李登海自力更生創辦了國內第一家育繁推一體化的民營種子企業——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其他科研院所不同的是,他創建的雜交玉米研究院花的不是國家財政的錢,多年來都是自己拿錢搞科研攻關。
郭三堆
“中國抗蟲棉之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1993年底,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品種,首次培育出中國轉基因棉花植株,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抗蟲棉的國家。到2012年,我國抗蟲棉種植面積達到全國植棉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國產抗蟲棉種植面積已占全國抗蟲棉種植總面積的95%以上,累計為棉農增收節支900億多元。
張海銀
現任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安徽張海銀種業基金會理事長。他親手締造了“豐樂種業”、“荃銀種業”兩家中國民族種業上市公司。其中,1997年4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的豐樂種業股份公司,是當時全國2700多家種子公司中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譽為“中國種業第一股”。今年8月,他以個人名義捐資500萬元成立“安徽張海銀種業基金會”,為民族種業發展再獻愛心。
傅廷棟
中國工程院院士、油菜遺傳育種學家。1972年,發現油菜雄性不育變異株,揭開了國際“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PolCMS)研究”的序幕。PolCMS被認為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在國際雜交油菜應用的第一個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麥等國只審定(注冊)了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其中13個是利用波里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雜種。
方智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蔬菜遺傳育種專家。1973年,他和課題組在國內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品種“京豐一號”,從而結束了我國甘藍新品種長期完全依靠從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1985年,國內首批甘藍抗病品種“中甘8號”、“中甘9號”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號”、第三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在方智遠的主持下相繼培育成功。
謝華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他帶領團隊創制出20世紀中國雜交水稻組合配制中應用最廣、持續應用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的恢復系“明恢63”,改變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長期從國外引進恢復系的局面;選育出“汕優63”,克服了第一代雜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令幾乎陷入絕境的中國雜交稻“柳暗花明”;推廣再生稻技術,讓一季水稻種出兩季的產量。
程相文
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院長。先后選育出12個國家和省審定玉米品種,其中“浚單18”、“浚單20”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示范推廣玉米新品種和全國玉米優勢產區主推品種。“浚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3億多畝,在2005~2010年5次創造15畝夏玉米超高產攻關田、100畝夏玉米高產攻關田、1萬畝夏玉米高產示范方的國內同面積最高單產紀錄。
程順和
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參與育成的“揚麥3號”、“揚麥4號”,成熟早,產量高,成了長江下游小麥品種第四次大面積更換的主體品種。主持完成的“揚麥5號”,使小麥單產邁上一個新臺階,直接促使整個長江下游小麥品種第五次大面積更換。主持完成的“揚麥158”初步解決了世界小麥育種中廣適高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的難題,成為上世紀末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