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黃嬋:南海奇人的傳奇財富

   日期:2014-10-2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9    評論:0    
  西沙群島是中國南海的一群島嶼,這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里的魚類,品種繁多,味道鮮美。一直以來,對于生活在內陸的人們來說,因為路途遙遠,要想吃到這里美味的海產品真是一件難事,而今天,一位漁民把這變成了現實,這里捕撈的海產品在捕撈上岸后的48小時內,就被送到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手上。
 
  海南省三亞市消費者黃嬋:今天特別高興,昨天我在網上下了單子,今天就收到了。
 
  記者林玉紅:這是什么魚?
 
  海南省三亞市消費者黃嬋:這是石斑魚,深海的石斑魚。這個是南海的深海的魚,一般都吃不到,南海也是我們中國的,所以很容易,我就下單了。今天收到這個魚也比較新鮮,你們看一下。
 
  記者林玉紅:摸起來還是凍得挺結實的。
 
  海南省三亞市消費者黃嬋:很硬的,好像石塊一樣。
 
  記者林玉紅:保鮮得很好。
 
  海南省三亞市消費者黃嬋:對。
 
  淘寶網聚劃算板塊總裁王立成:把中國最南端海的魚賣到了全國所有的地方,包括東北、包括新疆,我們這種興奮程度是過去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們覺得特好玩。
 
  來自南海的海產品在網上上線3天就賣斷了貨,熱銷了1萬多單,在電商行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而做成這件事的人就是這位叫盧傳安的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南海漁民。然而,能吃上南海這么多珍稀美味的人們,很少有人知道盧傳安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背后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盧傳安:我們小時候就走,沒多遠就到了,100米,就出海了。一直走出去就是南海了。
 
  記者林玉紅:他們這是干什么呢?
 
  盧傳安:他們要把那個網要放到海里。
 
  記者林玉紅:要不咱幫幫忙。
 
  盧傳安:可以,你就可以拉。你要抓著,要這樣放手,這樣不對,這個是這樣,放斜一下,這樣就用力。
 
  盧傳安,海南省瓊海市譚門鎮漁民。這里的漁民擅長潛水抓魚,他們能潛到海里15米的深處去抓魚,盧傳安從16歲起就做起了這樣的漁民,開始了潛水抓魚的生活。
 
  當時為了多賺錢,盧傳安比別的漁民更加勤奮。別人都是白天抓魚晚上休息,而盧傳安晚上也不放過,采訪時盧傳安就告訴記者,他當時之所以晚上捕魚是因為他觀察到了魚的一個特性。
 
  盧傳安:我慢慢發現了魚晚上是睡覺,必須要帶手電筒,這就是手電筒抓的魚沒有損傷,抓活的。因為活的魚價錢高。所以我們就晚上抓,它睡覺了,我們抓上來,它還在船艙里還在睡覺。
 
  夜里魚都在睡覺,這讓記者很好奇,記者決定和盧傳安一起潛入海里一探究竟。
 
  記者林玉紅:水底下很多魚在睡覺嗎?
 
  盧傳安:很多很多的,等一下我就帶你下去,看到都是魚,幫你抓,教你怎么抓。
 
  記者林玉紅:現在是很黑,漆黑一片。
 
  盧傳安:很黑,我帶你去不怕,有我在。
 
  記者林玉紅:我就靠你了。
 
  盧傳安:好,沒事。
 
  教練:深呼吸。
 
  在漆黑的大海里抓魚,對于記者來說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身邊有了盧傳安,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盧傳安:照過來,照過來。
 
  漁民:這個是我們抓上來的魚。
 
  漁民:什么魚啊?
 
  漁民:這個是青衣。
 
  漁民:青衣,好名貴的。
 
  盧傳安和記者半小時時間在大海里抓到了3條名貴的魚。
 
  記者林玉紅:我從來沒見過這么漂亮的魚。
 
  盧傳安:這是青衣(魚)。
 
  記者林玉紅:青衣(魚),怎么叫青衣(魚)?
 
  盧傳安:麟是青色的。
 
  記者林玉紅:青色的,青綠色的。
 
  白天抓魚晚上也抓魚,累了就躺在只有30厘米寬的船板上睡一覺。憑著這股吃苦的盡頭,1994年年僅24歲的盧傳安就積攢下10幾萬元錢,那年,他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艘船,成了一名真正的船老大。
 
  盧傳安:在整個南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你看我們的船就這么簡陋,這就是船舵了,以前開放向轉彎的,比較簡單的,這個舵。
 
  記者林玉紅:每次出去多長時間回來?
 
  盧傳安:一般2個多月。
 
  記者林玉紅:能賣多少錢的魚,你才抓?
 
  盧傳安:都是幾百塊錢,像蘇眉魚、石斑魚、龍蝦、都是活的。
 
  船雖然簡陋,但盧傳安卻駕駛它乘風破浪去過所能到達的所有島嶼,南海每一個島嶼的名字他都清晰記得。
 
  員工李培育:大家都認為他腦子里有一部航海圣經,他對南海100多個島礁了如指掌。
 
  盧傳安:隨便一個島的島礁的名字我們都很熟了,第一個島礁是北礁,就到永樂群島了,永樂群島、晉卿島、玉逐礁、花光礁、浪花礁。
 
  南海100多個島嶼,盧傳安都如數家珍。
 
  善于觀察而又膽大心細的盧傳安,在海上練就了很多絕活,他可以不帶任何設備,僅僅通過海水反射在云彩上的顏色就能找到珊瑚礁島,從而辨別方向。
 
  員工李培育:他可以通過海上天氣的變化和云彩的變化,還有光線的顏色變化,判斷出距離。
 
  盧傳安:我們很遠的地方找不到礁盤了,如果有一朵云在天上,如果有礁盤在那里面,地下海水的藍色就反射到那片云彩上。
 
  真正讓盧傳安在南海名聲鵲起的,是一次深入虎穴的救人事件。
 
  2000年6月的一天早上,盧傳安的船在南海航行,那天早上他突然接到附近漁船的求救電話。離他們不遠的一艘魚船遇到了海盜,船上的17名漁民被囚禁到了一座小島上,隨時有生命危險。
 
  被劫漁船船員吳春江:很兇用槍指著我們,要命一條,沒有什么東西要了。我們當時都不知道他救不救,一般人肯定不會來的,盧傳安他就來了。
 
  情況十分緊急,盧傳安跳上了小艇,一個人去救人。
 
  盧傳安把船熄了火,慢慢靠近囚禁漁民的小島,悄悄觀察島上的動靜。等到了中午,他發現這伙海盜都去午休了,他就站在船上向漁民們招手,沒多久漁民就發現了他,大家跳下水游向了他的船。
 
  盧傳安:接到人了就馬上全速跑了。
 
  被劫漁船船員吳春江:當時海盜出來突然發現了,我們的小船跑遠了,海盜沒辦法了。
 
  盧傳安孤身冒險營救17名陌生船員的故事,在南海很快傳開了,隨之而來,很多有關他海上救人的事情也被翻了出來,廣為流傳。
 
  朋友李瓊貴:他認識的人沒有幾個,可是認識他的人很多,多到不計其數。所有的漁民有些困難,第一想到他,他在譚門漁民的心目中,好像是一個很高大的形象。
 
  漁民許衛:很勇敢,又是有點膽量,敢闖。有點突發情況他又鎮靜。
 
  有膽有謀,漸漸地跟他出海為他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多。到了2010年盧傳安已經擁有7艘捕撈船,成了譚門鎮最大的船老大。盧傳安組織大家把海底撈上來的貝類化石做成工藝品,增加了漁民們的收入。
 
  然而,隨著船隊規模的擴大,盧傳安卻感到了一種不安。海洋里可以捕撈的資源越來越少,他們的收入也跟著逐年在減少,未來一片迷茫。盧傳安非常想給這些常年跟自己出生入死的漁民兄弟一個安穩的生活。
 
  李瓊貴:他非常有責任心,一幫漁民跟他一起打拼出來的,網下潛水作業也不行,他想到就是把這些名貴的魚繁殖起來。
 
  從冒險捕魚到穩扎穩打養魚,盧傳安想要徹底改變以往的生產方式。盧傳安在南海生活了幾十年,他心里一直有一個最佳的養魚地點,那就是西沙群島的晉卿島海域。這里即使在最冷的冬季,水溫也在25攝氏度以上,而且相對避風,是他心目中養殖石斑魚、龍蝦、軍曹魚等名貴海產品的最佳地點。
 
  2011年,盧傳安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300萬元,在海南省瓊海市注冊成立了一家漁業公司,他向海南省海南漁業廳,申請了380公頃海域,在西沙晉卿島海域,啟動了深水網箱養殖項目,開始養殖名貴海產品。
 
  瓊海市科協主席符澤雄:他選這個地方比較好,是在一個泄湖里面搞養殖的。
 
  盧傳安:泄湖的好處就是避風,水質好,中間深,很深。有水流,水流就不缺氧。
 
  盧傳安:你看這個龍膽石斑魚,這邊養的還是水質好,水質好,鹽度高,長得快,沒有污染。我們3月份下的苗,一年多就可以賣了,有40斤。
 
  記者林玉紅:這個到市場上賣多少元錢一斤。
 
  盧傳安:45元錢一斤那樣。
 
  雖然,很多漁民都知道在深水里養出的海產品又快又好,但就是因為風險太高投入太大望而卻步。
 
  當時,盧傳安不但要花大筆錢投資網箱,而且還要先在晉卿島上修路,發電、建冷庫,為深海養殖做一系列配套設施。
 
  盧傳安:工人住在這里,這是我們發電的機房,我們搞了三個冷庫,小凍庫裝餌料的。
 
  從那時起晉卿島就成了盧傳安的第二個家,晉卿島是珊瑚礁島,島上物資匱乏,就連土都要從陸地運過來。
 
  盧傳安:島上什么都沒有,就是這些沙子,椰子樹是外面拉來的。
 
  記者林玉紅:椰子樹在島上能種活嗎?
 
  盧傳安:以前我們種的都死掉了,必須要從家里運那個沙子過來。
 
  截止記者采訪時,晉卿島已經進駐了50多人了。一切就像開天辟地一樣的艱辛,只做了30幾個網箱,盧傳安的300萬積蓄就花得一干二凈。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在南海養魚的舉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隨之而來機遇接連像雪片一樣飛來。
 
  2012年5月,瓊海市政府針對南海深海養殖出臺了各種補貼。而銀行也主動找上門,給盧傳安貸款2500萬。
 
  中共海南省瓊海市黨委符宣朝書記:他在三沙那里進行深海養殖,這個對于拓展我們的海洋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帶動的效應。他通過他個人的成功,實際上在一定意義上鞏固和加強了我們在南海開發之后,能夠實現對南海主權的維護。
 
  雖然政府和銀行都鼓勵,積極幫忙。然而,在南海搞深海養殖的至今只有盧傳安一家,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讓大家恐懼的其實是臺風。南海一帶的臺風肆虐無常是出了名的,這也是讓盧傳安始料未及。
 
  2013年盧傳安的網箱已經擴展到268個,經過1年多的養殖,網箱里的魚已經開始陸續捕撈上市。2013年8月盧傳安接到一個3000萬的大訂單,然而,眼見收獲在望了,命運卻跟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2013年9月29日的一場名為蝴蝶的17級臺風從盧傳安的養魚場正面來襲,臺風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可怕后果。
 
  盧傳安:這些架子都是被蝴蝶臺風打掉的,我們拿來這里修理,這里弄不好了。你看這個都是打斷的,不是接起來的。
 
  臺風過后網箱里飄著白花花的死魚,慘不忍睹。3000萬的訂單轉瞬成了泡影,而2500萬的貸款也臨近還款期限,又用什么來還呢?而更糟糕的是,就在這時盧傳安接到了一個更壞的消息,1個月后一場名為海燕的臺風也將從這里經過,這該怎么辦呢?難道剩下的魚也要在劫難逃嗎?然而,面對即將來臨的危機,盧傳安卻始終很淡定。
 
  李瓊貴:他非常淡定,其實問到他有什么損失嗎,他說,都有點哽咽的說不出來,可是他說沒事沒事,后來我們把一些拍的視頻,說不下去了。
 
  在朋友們心里盧傳安是一個表面溫和內心強大的人,事實上盧傳安也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平復內心的傷痛。
 
  臺風海燕就要來了,必須跑在海燕的前面,不然一切都將前功盡棄。盧傳安趕緊組織工人對損壞網箱進行了深入查看,他急中生智竟琢磨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2013年11月9日臺風海燕如期而至,這是海燕登陸菲律賓的情景。人們都在猜測這么可怕的災難恐怕盧傳安這次是在劫難逃了。
 
  次日,臺風海燕從盧傳安養殖區呼嘯而過,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是盧傳安的網箱卻安然無恙。
 
  2014年7月28日記者采訪時,一場名為威馬遜的臺風剛剛又從盧傳安的養殖區經過,記者在現場看到網箱和魚完好無損。那么,網箱抗擊臺風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盧傳安:就是我們以前因為我們的錨大,錨大就固定在沙子里,以前鋼繩用六七十米長,現在鋼繩我拉了200米以上。還有那個錨我們固定好了,還要打樁攔住,不讓那個錨走位。
 
  像蓋樓打地基一樣,通過打樁把網箱牢牢的固定在海底,這項技術解決了深海養魚抗擊臺風的難題,正因如此,盧傳安的客戶延續了跟他的合作,銀行也給他的貸款做了延期,盧傳安安然度過了危機。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瓊海市支行馮山行長:三沙養殖,第一人了,這個項目是一個亮點,有一個小瑕疵,它已經立即改正,自己進行技術升級,企業生產恢復經營的這個基礎設施條件都還在,我們是給他這么一個延期。
 
  2013年12月盧傳安的深水網箱養殖技術拿到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石激起千層浪,盧傳安在南海發展網箱養殖的案例被中國一家大型電商企業看上。這家企業拿出了最優勢的資源與盧傳安展開了深入合作。
 
  電商企業副總裁鄭振東:剛切的馬鮫魚,抽完真空包裝以后,我們把它放到泡沫箱里做一下實驗,放到外面40攝氏度的高溫下暴曬。
 
  電商企業副總裁鄭振東:這魚沒問題。
 
  盧傳安:這是馬鮫魚,大吧。
 
  記者林玉紅:很大,一條有多少斤?
 
  盧傳安:一條20幾斤,你試一下。
 
  記者林玉紅:不行,不行,很沉,你很有勁。
 
  2014年8月1日盧傳安的海產品在網上3天就銷售1萬多單,很快就賣斷了貨,3天的銷售總額達到了140多萬。
 
  淘寶網聚劃算板塊總裁王立成:我們一共有20個品種,其中有幾個特別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種很快,可能半天就被搶光了。那么后邊還有一些品種,基本在不到兩天的時候就已經全部售罄了,第二次,我們希望能夠上到五六萬張訂單。
 
  如今,盧傳安的西沙養殖基地已有網箱300多個。而盧傳安不僅網箱養魚,他還在海里大量養殖海膽、硨磲貝等高檔的海產品。
 
  盧傳安:下面就是我們的海底牧場,都是養的車其貝。
 
  記者林玉紅:車其貝很漂亮嗎?
 
  盧傳安:海底玫瑰。
 
  記者林玉紅:海底玫瑰。
 
  盧傳安:你下去就可以看到,欣賞一下海底玫瑰。
 
  南海養魚、互聯網賣魚,盧傳安一舉成名,效益節節攀升。2014年9月12日記者在晉卿島采訪時盧傳安告訴記者他已經成立了旅游公司,他要依托晉卿島發展旅游業,他要把這里打造成最美也最火的旅游勝地。
 
  盧傳安:這個應該是二級吧。
 
  記者林玉紅:二級保護動物,這是要保護起來的,不能隨便捕撈的。
 
  盧傳安:你看一下,我們捉了放回去。
 
  記者林玉紅:放回去,我放了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