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農業”領域,農醫生從誕生開始就顯得“另類”。在2015年農業電商波濤洶涌時,它沒有跟風賣產品,而是推出了“互聯網+農技”,而且承諾要向中國農民提供永久免費農技服務。
農醫生的商業邏輯曾讓很多人困惑,但時間仿佛正在讓這家農業互聯網后起之秀找到自信。這從今天農醫生平臺的高活躍度可窺見端倪:每天近4000條提問,累計提問數已超100萬條,平臺注冊農技專家達到14萬人。
“互聯網+農業”的道路仍然充滿泥濘,2016年幾乎所有以銷售農資產品為核心的農業電商都陷入沉寂,而以農醫生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技服務又能走多遠?在產品和服務、公益和盈利之間,農醫生將如何權衡取舍?更重要的是,對于農業互聯網來說,最本質的東西究竟是什么?我們要為農民和農業解決哪些問題?關于這一切的一切,農醫生CEO王兆勇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給出創造性的思考和行動。

Q&A
Q:進入2016年,農業互聯網領域顯得有些沉悶,而作為中國第一款在線農技服務移動應用,大家很想知道農醫生的近況。
A:農醫生屬于技術服務類電商,這是它最大的個性,因為這種差異化的定位,讓我們找到了農業痛點。還是用數字來回答你的問題吧。從2014年11月22日農醫生正式亮相以來,迄今一年半,平臺用戶已經超過1000萬人,注冊農技專家14萬人,注冊農資店6萬余家。尤其讓我們看重的是平臺活躍度,日均提問數4000條,累計已達到100萬條。
在線下,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包括建設農醫生農技服務體驗站、農醫生科技示范園等。在此之外,我們還與很多大的互聯網平臺開展了跨界合作,等等。這些動作都旨在打造以農技服務為核心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
Q:農醫生只做農技服務,而且還承諾永久免費,但畢竟一個公司是需要盈利才可持續,我們如何平衡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A:農醫生首先在意的是社會價值,因為社會價值是商業價值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商業價值自然會水到渠成。我們是為農民服務的互聯網平臺,農民苦、 農村相對落后于城市的發展,城鄉差距依然很大,農醫生靜下心來先做好這個公益性的服務,達到實現社會價值的目標。
而且,互聯網時代,服務即產品,未來直接靠產品取得收入的模式將被徹底顛覆,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總而言之,農醫生的愿景是為中國廣大農民提供永久免費技術服務。
Q:農醫生的社會價值具體是什么?
A:互聯網的價值首先在于它的開放共享,農醫生的定位就是基于農業技術的農村共享經濟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它創造了至少兩方面的社會價值。
一是解決農技服務的痛點。在農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大多數的農技服務由農資店和農資企業承擔,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囿于人力、財力,服務范圍非常有限,基層農技人員開展農技服務積極性不高,大量的農業專家與農民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信息鴻溝。農醫生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雙方連接起來,建立農業技術討論和遠程診斷的全天候平臺,抹平這條鴻溝。
二是為農業不同人群提供了共享開放的舞臺。借助這個舞臺,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向專家提問;專家在這里實現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夢想;農資店和企業進駐平臺,可以獲得與用戶對接的渠道,提升影響力和形象。
我還想說的是,一個人既有物質層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層面的需要,很多優秀的農技人員因為扎實的工作經驗和理論基礎,每一次回答都能獲得認可和點贊,時間長了,這種精神層面的肯定能給人以極大的鼓舞。所以,很多用戶說,農醫生就是一個專門利人的平臺,也因為這一點,我們的平臺隊伍日益壯大。
Q:整體而言,農業互聯網還是一片未知的藍海,對它的探索還在路上,帶領農醫生一路走來,如今你對農業互聯網有著怎樣的新認識?
A:農業互聯網是高度垂直的互聯網,服務的人群是農民,其本質在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中國農業的生產水平。很多人問農醫生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農醫生通過提高農民的種植和養殖水平,幫助農民生產更好的農產品,未來再幫他們賣上更好的價格,這就是農醫生商業邏輯,也是要為用戶解決的問題。
Q:農醫生在圈內顯得“異類”,其實農醫生的團隊在農業圈內也顯得格外富有互聯網精神,這是否與你的個人經歷有關?
A:做農醫生,首先源自于我的媒體經歷。作為記者,有很多的機會和農業專家交流,經常會聊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很多專家都希望把自己的農技知識更快、更直接的告訴給農民,給他們幫助,媒體是當時傳播最有效的。但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后來遇到北京燕化永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勤軍先生,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便有了農醫生。互聯網本身是達成人與人的連接,同樣媒體也是起到人與人連接的作用,而互聯網是個升級版的媒體,所以互聯網和媒體是相通的,媒體人創業有先天的優勢,幫助非常大。現在農醫生做的還是有很多媒體屬性,農醫生平臺的專家可以把他們的農業技術經驗分享給廣大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