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農村流通渠道今與昔:集市變化靜悄悄

   日期:2014-10-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96    評論:0    
  隨著流通渠道越來越多,農村的買與賣都變得越來越方便。曾經是農民消費主要渠道的農村集市,如今變成了什么樣子?還像昔日那么熱鬧嗎?農民還會趕幾里,甚至幾十里路去趕集嗎?超市、網絡等新的流通渠道給農村集市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四川省眉山市的兩個鄉鎮,和鄉親們一起去趕集,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原來的集市從早上七八點開到下午兩三點,如今就上午那一會兒,守著攤位的多是中老年人
 
  9月20日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河壩子鎮趕集的日子。從早上9點多到11點多,記者沿著街道、農貿市場轉了一圈,發現集鎮的“逢場天”確實比平時熱鬧,但又沒有想象中那人山人海的場面。
 
  何光明一大早把自家種的蔬菜挑來集鎮上賣。他的攤位上最貴的是時下正“當紅”的黃瓜,一斤2元,其它蔬菜都挺便宜。賣上一天菜能賺個100來塊錢。“趕集的人少了,菜不如前些年好賣嘍!”
 
  30年前從部隊轉業后,何光明就一直以在集鎮上賣菜為生。在他的記憶里,昔日的小集鎮,是茶館兒、是街邊的豆花兒飯,是沿街賣菜、賣魚、賣肉、賣種苗的,還有供銷社里的各種生活物資……集市要從早上七八點,一直開到下午兩三點。街上賣貨的、趕集的,摩肩接踵,甚是熱鬧。
 
  如今,逢趕集這幾天,買家賣家主要在上午來,過了晌午就沒什么人了。守著攤位的,不全是本地人,也有周邊鄉鎮過來的,但絕大多數都是中年和老年人。
 
  家住集鎮附近的郭小花,今年72歲,子女都外出打工了。逢到趕場日,她就來買點菜,其他東西“超市、商店里都有”。
 
  超市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讓集市的熱鬧留在了昔日。記者看到,集鎮的街道上出現了很多超市、日雜店、名牌電器銷售店、服裝百貨商店。
 
  在鎮上規模最大的一家超市里,貨架上的貨物琳瑯滿目。老板呂正華說,自家的超市是集鎮上的第一家,曾經獨家經營多年,生意火爆。“趕集賣貨的是走商,我們這經營超市的是坐商,不分季節,不怕雨雪,生意自然要好。”
 
  各種流通業態的出現,讓昔日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集鎮擴大到現在的2平方公里,見證著這些變化的場鎮社區書記周啟華說,河壩子鎮人口約1萬人,是個典型的農業鄉鎮,30%的農村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消費群體以老人小孩為主,購買力較弱。但憑著河壩子鎮“兩市四縣七鄉”交界的區位優勢,集鎮逐步發展,各種商鋪也越來越多。每年過年的時候,大量外出務工的人員回鄉,鎮上會迎來商品的集中消費期。
 
  集市上新鮮便宜的蔬菜,富有鄉土特色的產品,吸引不少城里游客來采購
 
  9月20日也是洪雅縣花溪鎮趕集的日子。早晨8點,農貿市場里早已支起了大大小小的攤位,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我們是成都的,周末一家人到柳江古鎮來旅游,住在農家樂里,自己買菜做飯。早在網上看到這里的生態環境好,農民自己種的蔬菜新鮮又便宜,所以趕早過來買。”成都游客李大姐一邊挑選著蔬菜一邊跟記者聊天。
 
  該農貿市場現場管理員李勝介紹,像李大姐這樣來買菜的不在少數。每逢趕場天,除了本鎮和附近的農民、居民來趕場之外,還有不少游客來采購本地生產的蔬菜和特色產品。
 
  正在農貿市場賣菜的郭溝村9組村民張萬祥說,“上世紀80年代初到老街賣一天菜,也就三五塊錢。可現在不一樣了,古鎮旅游興起,來耍的人多,他們特別喜歡我們種的生態菜。今年,我家4分地的辣椒就賣了6000多元。全年蔬菜收入預計能有3萬元。”張萬祥說,他家勞力不夠,要不換種大棚蔬菜,效益能是現在的好幾倍。
 
  花溪鎮鎮長劉明華說,“花溪鎮緊鄰柳江古鎮,來古鎮旅游的游客青睞生態食品,我們就利用場鎮周邊的平壩優勢,引導農民種植生態蔬菜,農民受益很大。”可生態蔬菜的熱銷,帶來了市場銷售場地的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該鎮建起了規范、整潔的農貿市場。
 
  “社會的發展和集市的變遷,改變著人們的趕集方式。”在集上買菜的唐壩村村支部書記黃文珍說,“肩挑背磨、以物換物”的年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用現金直接購買。出行靠走路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已大多轉變為電動車、摩托車或汽車代步,大多數人再也不用徒步幾里,甚至幾十里路去趕集了。
 
  劉明華認為,目前傳統集市在農村流通中仍是主流。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新興流通渠道的衍生,傳統集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沖擊。走“規模化、品牌化、多樣化”的連鎖超市之路,也許會是實體經營贏得市場的新方向。
 
  傳統集市在向網絡延伸,村里的鄉親再不用為農產品的銷路發愁了
 
  農民愿意趕集、愿意在超市買東西,是因為他們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可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農產品銷售,傳統的農村集市在向網絡延伸。
 
  今年28歲的黃鄒是彭山縣江口鎮土橋村7組的農民,2011年回家過年時,發現父母正為家里800多棵柑橘的銷路發愁。
 
  喜歡上網的黃鄒看到贛南臍橙在網絡上銷售火爆,頓時萌發了網上賣柑橘的念頭。起步雖艱難,但憑著他的干勁,終于在開店2個月的時候迎來了第一單生意:15斤橙子賣了60元。
 
  當黃鄒欣喜地抱著果子去找快遞公司發貨時,發現15斤柑橘快遞費竟然要68元!黃鄒簡直欲哭無淚,只好自己抱著果子回家,聯系客戶退款,辛苦2個月換來的第一單生意,就這樣夭折了。當黃鄒騎著電瓶車跑遍全市大大小小的快遞公司,終于找到了價格相對便宜的兩家時,快遞費用還是占到銷售額的1/3。
 
  第一個店鋪堅持了1年多時間,一直沒什么利潤。黃鄒吸取經驗教訓,2013年6月新開了可可果業生態館,由于果子口感好,包裝精細,評價一直都很好,銷量也逐漸上去。1年后,年銷售收入達到200萬元。
 
  2013年底,黃鄒成立了眉山市東坡區可可柑橘專業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只有5家農戶加入,預計今年年底,入社農戶將超過100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可給合作社果農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并增加20個工作崗位。
 
  黃鄒最驕傲的是,村里的鄉親們再也不用為果子銷路發愁了。土橋村全村有1000畝果樹,所產的果子,70%都是通過他的網店賣出去的,“每斤價格還比市場收購價貴幾角錢”。
 
  “我們這代人對待農業和農產品,應該有和父輩不一樣的想法和思路。”黃鄒的理想是,眉山那么多有特色的農產品,應該通過網絡平臺打開更廣的銷路。
 
  眉山各地出現了不少像黃鄒這樣的“電商”,多數是農民,出售的農產品包括特色鮮果、特色食品等。越來越多的快遞網店深入鄉鎮,也改變了鄉鎮物流業態。眉山市正著手研究制定全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扶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農產品銷售從傳統向現代轉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