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海向記者展示即將成熟的香蕉。
姜東海,合川人,80后。在云南獨當一面,經營一家面積3000多畝的大型香蕉種植園,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感言:我是典型的重慶崽兒,敢闖敢拼,不怕輸。
在美麗的云南西雙版納州,有一位年輕的重慶人,獨自管理著一片面積3000多畝的大型香蕉種植園。
他,就是合川人姜東海,今年29歲。
不久前,云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這位總經理、當地著名的“香蕉大王”,在香蕉林里接受了記者采訪。
佛山打工的艱難時光
加班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在銷售旺季,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往往超過15個小時
驅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沿城市公路前行大約5公里之后,便上了前往普者黑的高速公路。城市建筑逐漸從視線中消失,一片片農田映入眼簾。
沒多久,一片面積巨大的香蕉林出現在我們的前方,成千上萬株香蕉樹在風中搖曳。這里,便是姜東海的香蕉種植園了。
記者剛一下車,便見到了這位年輕的“香蕉大王”。他一邊引領記者參觀香蕉園,一邊說起了這些年來打工、創業的經歷。
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06年在當地讀完高中后,他抱著這樣的想法,懷揣僅有的500元現金,獨自一人前往廣東佛山,開始了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他找到了一份產品質量控制的工作,每月薪水不到1000元。但因為踏實肯干,一年后便被提拔為部門主管,每月的工資也漲到了3000元。
打工并不容易。“加班是家常便飯。”姜東海告訴記者,尤其是在銷售旺季,每天工作時間往往超過15個小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創業”的想法在他內心變得越來越強烈。2007年底,姜東海辭職回到了重慶。
遠赴云南種植香蕉
幾個星期下來,他被曬得脫了一層皮,連連感嘆:當香蕉園主真不容易
2008年初,姜東海隨同家人來到云南西雙版納發展香蕉規模種植業。“西雙版納的氣候、地形和土質都比較適合香蕉生長。”他介紹。
一切從零開始。
因為對香蕉的種植、管護技術一無所知,剛到西雙版納時,姜東海在自家香蕉園里“打雜”:除草、栽苗、灌溉、施肥,還有巡視果園,樣樣都干,天天早出晚歸。
幾個星期下來,他被曬得脫了一層皮,連連感嘆:“當香蕉園主真不容易。”
付出總有回報。一年時間后,面積200多畝的香蕉園已具雛形。姜東海十分欣慰。
沒多久,他便“接管”了整個香蕉園,開始全面負責經營管理、產品銷售等各項事務。
姜東海重視采用最新的種植技術,同時也特別能吃苦,幾乎每一天都要鉆進香蕉林里巡查。200畝的香蕉園,巡視一遍至少需要半天時間。
“慢慢地,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各類病蟲害來。像卷心蟲、薊蟲、吊絲蟲等,一旦出現,必須及時處理……”姜東海說起種香蕉的心得體會來,滔滔不絕。
他介紹,“香蕉串七成熟時砍下來最為合適,砍早了色澤欠佳、賣相不好;砍晚了,過于成熟,則不利于運輸和存儲。”
產品銷往家鄉市場……一趟跑下來,他跟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不少客商建立了密切聯系,打開銷路,走出了困境“發展香蕉規模種植,還必須密切關注市場。”姜東海說。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迎來大豐收,讓以往不愁銷的云南香蕉,驟然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姜東海措手不及,面臨巨大損失。
他頭都大了,打電話向重慶一位朋友訴苦。沒想到,就是這一個電話,解了燃眉之急。
“你可以把香蕉運到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來賣!”朋友提醒。
姜東海如夢方醒,立即租下一輛卡車,連夜將20多噸香蕉運到盤溪市場。不到兩天,這批香蕉銷售一空。
這一趟跑下來,姜東海還跟盤溪不少做香蕉批發生意的客商建立了密切聯系,打開銷路,走出了困境。
“家鄉重慶的水果批發市場人氣旺,從此以后,我的產品每年都有相當比例要發運到這里。”他說。
年輕的姜東海對于電子商務平臺也有著濃厚興趣。他再三表示,要將互聯網這一全新銷售渠道用好,當一名新時代的“香蕉電商”。
事實上,他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比如安裝攝像頭等設施,不定期把香蕉生長、管護等方面信息通過網絡傳輸給客戶,同時著手建設自己的官方網站全面推介自己的香蕉園。
割舍不斷的家鄉情“合川的桃片、肉片、還有那鮮香麻辣的火鍋,我經常想起來就流口水”
近年來,姜東海不斷擴大生產,香蕉園面積很快達到3000多畝,規模在整個西雙版納數一數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
這位年輕人,也順理成章成為當地公認的“香蕉大王”。
去年4月,他在合川市區投資的一家大型酒樓正式開張。這家酒樓可同時接待近千名客人用餐,為當地創造了近100個就業機會。
姜東海告訴記者,身在異鄉的他經常想家,想念家鄉的各種美食:“合川的桃片、肉片、還有那鮮香麻辣的火鍋,經常想起來就流口水。家里人每次到云南來,我總要讓他們盡可能多帶些重慶特產……”
父母在家時,也會在電話、微信里向他介紹家鄉的各種變化。
而姜東海總是經不住“誘惑”,所以他只要有時間,總喜歡飛回重慶一趟,與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吃火鍋、吃夜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