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賓縣經建鄉頭道村大毛家屯村民毛興東忙個不停:要接待前來咨詢芍藥種植的農民,要修理芍藥苗圃的除草和施肥工具,還要到他的花卉基地照管那些蓄勢待發的芍藥根苗。
毛興東在自家的花卉基地查看芍藥的生長情況。
毛興東所在的經建鄉耕地多為丘陵崗地,當地農民以種植玉米、大豆和高粱等旱田作物為生。由于去年以來種植玉米等旱田作物的經濟效益越來越低,改種由毛興東培育的寒地芍藥成了當地農民改變種植結構的選擇之一。
今年45歲的毛興東1996年從哈爾濱某大學播音專業畢業后應聘到一家電臺作主持人,工作6年后毛興東萌生了去意。自小生長在農村,毛興東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毛興東知道自己回鄉創業不能重走父輩的老路,必須另辟蹊徑,覺得種植芍藥可以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種植芍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于地處寒冷地區,關內的芍藥無法在賓縣大規模種植。山里的野芍藥品種單一、產量很低。毛興東前往芍藥產地洛陽、武漢和濟南等地學習。在那里,毛興東看到芍藥的植株可用于城市綠化,花瓣可制作花茶和香料,種子可用來榨油,根莖還可以入藥,市場對于芍藥的需求量很大,這堅定了毛興東在賓縣種植芍藥的信心。
要大規模種植芍藥,必須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品種,然而當時并沒有。“沒有,就自己來培育。”毛興東身上充滿了韌勁和闖勁。
2004年起,毛興東選取賓縣當地的野生芍藥為母本,再引進外省較具觀賞性的芍藥,然后讓各種芍藥反復進行自然雜交。為了掌握各種芍藥的習性,毛興東這個門外漢在干中學,在學中干,邊干邊學。他買了很多芍藥栽培的書籍,在網絡上下載各種有關芍藥的資料,他還向省內外專家咨詢、請教。漸漸的,毛興東成了芍藥栽培的“土專家”。
新種下的芍藥要五、六年才開花,因此栽培開始時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為了能養家糊口和保證培育芍藥新品種的持續投入,毛興東在哈爾濱繼續打工,把管理苗圃的工作交給了父親,只有在芍藥生長的關鍵時期才請假回去照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毛興東的付出沒有白費,幾年后,他培育出耐寒芍藥品種200多個,并有紅、白、黑、藍、粉、黃、紫和復色8個色系,花型也從當初的觀賞性較差的單瓣型發展成皇冠、金環、繡球和臺閣等9種花型。
成功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毛興東的芍藥事業差一點兒因2010年的一場變故而夭折。那年秋季的一天,毛興東雇人把小苗圃里的可栽種100畝的芍藥幼苗起出來準備移栽到花卉基地中去。中午回家吃飯時他竟然被自己的狗給咬傷了,由于創口很大,毛興東不得不住院縫合傷口。禍不單行,正當毛興東在醫院治病時,家里又發生了事故,一位受雇村民開著毛家的農用車將一臺路過村子的吉普車撞了。養傷和處理交通事故,耽誤了芍藥苗的移栽,使2萬株芍藥苗干枯而死。芍藥苗損失加上交通事故賠償,讓毛興東損失了20多萬元。
毛興東并沒有因這次打擊而停下來。在他的堅持下,沒有枯死的芍藥苗被移栽進花卉基地里,可栽種面積只發展到了10畝。2011年,毛興東辭掉了在哈市的工作,專心管理起他的花卉基地。
2011年冬天的一場極冷天氣,讓毛興東的寒地芍藥通過了一次檢驗。那場極冷天氣讓省內某種植園里幾萬株芍藥幾乎全部滅絕,可毛家芍藥園的芍藥一株也沒被凍死。省植物園的一位芍藥牡丹專家聽說后特意到毛家花卉基地踏察,看后激動地對毛興東說:“你培育的芍藥,填補了國內尤其是黑龍江省規模種植寒地芍藥種群的空白啊。”
現在,毛興東的芍藥園已達到20畝,有芍藥10萬多株,毛興東終于迎來了收獲期。毛興東把自己的芍藥苗賣到了網上,他注冊了微商,開通了博客,還建立了QQ銷售群。通過網絡,毛興東的芍藥苗打進了黑、吉、遼、魯、豫等地的市場。前年,俄羅斯阿穆爾州的一位農場主專程到賓縣來采購芍藥苗。
毛興東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帶領全村老百姓共同致富,芍藥花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我們大毛家屯的共同財富”。為此,近兩年,毛興東積極邀請鄉親們特別是返鄉青年到他的芍藥基地學習,以帶動他們加入到鮮花事業中來。
現在,已有3戶村民在自家的庭院里試種起毛興東培育的芍藥來。毛興東還發動村民辦起了農家樂,以接待到村里游玩賞花的游人。“未來,我將帶動全屯鄉親們把大毛家屯打造成為鮮花屯、旅游屯。”談到未來,毛興東興奮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