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新場鎮尖坡村鐘寨村民組的付忠文異常忙碌。早上天剛剛亮,他就和女兒女婿忙著舀蜜,一直要到下午4點才能稍微歇一會。
從種糧到植梨,再到養殖蜂蜜……在尖坡村,提起付忠文的名字,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這名村民口中的“能人”已經62歲,依然在為自己和鄉親們的增收致富忙碌著。
時間追溯至1984年,當時尖坡村被選為發展種植梨子的試驗基地,30來歲的付忠文積極響應參與,一口氣就種了27畝梨樹,并且積極向農科所專家學習種植管護技術。幾年后,他的梨園獲得豐收,經濟效益顯著。
看到付忠文的成功,那些持觀望態度和抱懷疑態度的村民也行動起來,跟著付忠文種起了梨子。不到十年,尖坡村種植梨樹的面積就達到了萬畝,付忠文和村民們由此走上了脫貧增收的快車道,尖坡梨子也打響了品牌,遠近聞名。而付忠文也被村民們推選當了兩屆村委會主任。
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尖坡村金秋梨、糖梨品種單一,再加上產量跟不上,梨子的價格開始走下坡路,付忠文和村民們經營梨園的收入逐年開始減少,種梨已經不是長久之計。如何轉型成為擺在尖坡村村民面前的難題,付忠文再一次成為尖坡村的轉型“帶頭人”。
2008年,付忠文偶然在新添寨大龍灘發現一戶人家飼養蜜蜂,便主動上前攀談,了解到飼養蜜蜂的成本小、經濟效益可觀,便萌生了養蜂的念頭。但苦于沒有養殖技術,并沒有真正著手去做。但是,種梨的效益越來越差,付忠文的50畝梨園一年只能收入4萬元左右,再減去成本,根本賺不了多少錢。這讓他下定決心去學習蜜蜂養殖。
2014年,付忠文找到谷溪村一戶養蜂人購買了兩箱蜜蜂進行試養。飼養過程中,付忠文發現蜂蛹死亡率高,很多蛹不能成長為成蜂。他意識到是培育管理方法不對,于是四處打聽貴陽周邊的蜜蜂養殖場。在付忠文的幾番努力下,最終得知一家蜜蜂養殖場的電話,他立馬找到養殖場的老板進行請教。除了拜師學藝外,付忠文還買了養蜂的書籍和光碟進行學習。通過邊學邊試,付忠文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新式養蜂法。
有了技術,付忠文的蜂蛹死亡率大大降低,當初的兩箱蜜蜂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已發展到了33箱。而且,他的新式養蜂法一年可采蜜6季,普通養蜂法一年只能采蜜兩季,蜂蜜產量大大增加。“運用新式養蜂法,一箱蜜蜂一年可產蜂蜜50斤,我家的這33箱蜜蜂今年預計可收入6萬多元。”付忠文高興地說。
在付忠文看來,養蜂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養蜂成本低收益高,只要懂得養殖管理技術就行。我想先幫助一些低收入戶,把養蜂技術無償教給他們,帶動他們一起來養蜜蜂,讓大家一起來致富。”付忠文說。
眼下,付忠文唯一發愁的就是蜂蜜的銷路問題。“如果銷售渠道不通,養蜂的人越多,蜂蜜產量多,生產出來了賣不出去,那就得不償失了。”付忠文說。
為了幫助付忠文和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新場鎮利用電商提供了解決銷路的方法。目前,新場鎮農業服務中心已將付忠文的蜂蜜銷售信息發布在貴州省農經網和本鎮的農村電商平臺“天天果疏匯”上面。“我們計劃將蜜蜂養殖申報為精準扶貧項目,動員和支持一些低收入村民向付忠文學習養蜂技術,通過養蜂來實現增收致富。”新場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朝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