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區王穩莊鎮的養蝦專業戶孫學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卻始終以通過科技來進行魚蝦養殖,經過22年的勤勞奮斗,成為了一名帶動周邊幾十戶村民致富的領頭人。
記者來到天津恒興富民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時,總經理孫學民正在站在水里不停地用手摸著。他說,每天要這樣站在水里摸三個小時。
“天天憑手感,開始的時候摸不出養料、淤泥,分不好。時間長了,養料和淤泥在手上一摸,就感覺出來了。摸到魚料是軟的,和淤泥的軟不一樣。有時候可以看到一個病蝦,也要摸上來。蝦有問題要采取措施,用網打,如果摸到了料,明天池子里的料就要少喂。”
孫學民今年40歲, 18歲時就開始跟著父親從事漁業養殖工作,一干就是22年。剛開始,還有父親帶著他去跑市場,后來,父親逐漸年老,從2008年開始就把家里的養殖場交給了孫學民。而就在當年,漁業養殖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那些從內蒙古、東北三省等來買魚的大戶,突然間都不來他這買魚了。,孫學民只能轉戰北京市場。而北京客戶購買蝦的數量比魚多,于是孫學民開始養蝦,套養魚。然而,養殖模式的轉變,隨之而來的問題就出現了。“看著池子里蝦挺多的,一會都沒有了。今天有蝦,下場雨,轉天蝦就減少。那個時候一畝地凈賺1千元,不出蝦,損失每畝地四五百,兩千多畝地,損失了一百多萬塊錢。”
父親剛把經營多年的生意交到自己手里,就遇到了這么大的困難,孫學民心情很沉重。
他說:“我父親1983年從事這個行業,我1994年就跟著從事這個行業,已經對行業有感情了。天天圍著池子轉,下水摸蝦,看著池子蝦的情況,看看蝦的情況,也睡不著覺,想著套什么魚,能把這個產量提上去”。除了自己鉆研養殖方法,孫學民那段時間每天到天津農學院、西青區畜牧水產局學習養殖技術,并把專家邀請到池塘共同研究養殖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便找到了自己的一套科學養殖的方案。
“一畝地撒五十個鮰魚,套50個草魚,要大個的,小的不行。個大,病蝦吃,好蝦抓不著,沒有吃蝦的機會。” 孫學民嘗到了科技養殖帶來的甜頭,從2014年開始他引進了新品種、新技術,開展了烏克蘭鱗鯉、中科三號異育銀鯽、南美白對蝦、鮰魚等新品種和池塘養殖容量優化技術、半咸水體新型套養模式及綜合配套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現在孫學民無論養魚還是養蝦,都絲毫不敢馬虎,每天圍著水池走兩到三次,加在一起,相當于每天走14公里的路程。他說,自己最費的就是鞋子,每個月都要走壞一雙。
孫學民的父親說: “無論多忙,他都會回來摸蝦,看著池子怎么樣,有沒有死的,這一點特別可貴,辦事實實在在,怎么說怎么干。”
在孫學民的管理下,他的養殖面積達800畝、投放各種苗種2390多萬尾,南美白對蝦2360萬尾。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孫學民堅持以健康生態養殖為方向,對投入品的使用上嚴格按照飼料、漁藥等相關標準,注意苗種投放期、魚蝦生長期、魚蝦收獲期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工作,他養的魚蝦在市、區各級水產執法部門組織的抽檢中各批次和各品種檢測中全都合格,沒有檢查出違禁藥物,保證了上市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西青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樊振中說:“孫學民年紀不大,從父親繼承了水產養殖業,能夠干一行愛一行,學到了父親重視科學吃苦耐勞,確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依靠科技,對企業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孫學民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不忘熱心農村科普和公益事業。他利用合作社現有水質化驗儀器設備和自身學習和掌握的水產養殖知識為周邊漁農服務,通過組織技術培訓,無償化驗水質、診斷魚病,幫助他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養殖難題,幫助周邊30多戶養殖戶從事池塘養殖,每戶年凈增效益15000元。
孫學民說:“自己再富裕也沒用,大家都干這個行業,有水平把天津市養殖業推上一個新臺階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