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暨院士專家研討活動在江蘇蘇州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麥康森以及漁業各研究領域的專家代表參加了研討,為“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規劃和今后一段時期漁業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唐啟升院士建議,要像設定耕地保護紅線一樣,設置水產養殖面積最小保障線,以確保水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挖掘水產養殖潛力,促進海水養殖向20米~30米等深線外發展;科學規劃養殖業發展,構建現代水產養殖生產體系。在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對近海漁業、遠洋漁業和極地漁業發展都要開展研究,尤其是作為第二遠洋漁業的極地漁業。
麥康森院士認為,開展“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既要對以往的問題進行分析,又要對未來的發展進行分析預測,找出“十三五”漁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引領漁業向健康、持續、優質、安全方向發展。同時,開展對漁船柴油補貼政策、增殖放流以及人工魚礁建設等問題的研究,通過編制漁業科技規劃去引導產業發展,解決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浙江海洋學院副院長徐漢祥表示,科技創新要堅持可持續性,成果轉化也要落地,不能走短平快的路。要加強漁業科技基礎性工作,開展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產卵場重構、限額捕撈、漁具及漁具標準、漁業增殖放流效果評價、平臺養殖、大水體養殖等研究,為近海捕撈管理、漁業資源養護和生態環境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徐皓表示,漁業科技發展規劃要圍繞漁業發展規劃編制。對于海洋捕撈業,要研究生計漁業問題,使漁民成為真正的漁民,近海捕撈的生計漁業也可以包括休閑漁業,通過管控的捕撈漁業加上休閑漁業,改變現在沿海捕撈業的現狀;對于海水養殖業,除傳統的池塘養殖和現代化的工廠化養殖外,還要對海上網箱養殖、海上養殖平臺進行研究,研發大型的適應海上工業化養殖的海洋養殖平臺,為轉變海水養殖業發展方式提供支撐。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薛長湖說,當前漁業是數量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的一個層面是如何讓這些養殖的品種或者遠洋的品種能大幅升值,提高加工業比重。建議“十三五”規劃中應更多體現加工流通的作用;漁業應關注營養目標,不能只是提供蛋白質,要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生物加工、標準化加工、即食加工、營養化加工、船上加工,是未來漁業發展加工產業的重點,是與整個遠洋漁業和養殖產業配套,與“十三五“漁業發展配套的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