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筆者見到劉峰時,他正帶領股民民正在基地上打理果園。筆者上前向他表明來意后,他開心地帶領大家參觀他的基地。
花叢中,劉峰講述了他從一名打工仔向總經理轉身的故事。
1978年11月,劉峰出生于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一個貧困家庭,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二。1994年,因家庭貧寒等原因,年僅16歲的劉峰就告別了心愛的校園,回家和父母承擔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擔,即便這樣,劉峰一家的生活還是不寬裕。
“記得有一次,母親帶我去賣她從山上采摘的楊梅,在場上轉了一天一分錢也沒有賣得。回家的路上,母親把楊梅倒在路邊的溝里,她轉過頭去的瞬間,眼里飽含著無奈的淚水。”劉峰回憶說,從那時候起,讓母親少一些這樣的淚水,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銀川村位于大方縣鳳山鄉西南部,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各種因素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為此,銀川村不少村民從小就有去外面闖一天闖的想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劉峰在父親的帶領下,踏上開往黑龍江的火車,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打工仔。“我第一次出門,就從貴陽站了3天3夜火車才到中轉站北京,當時下了火車后腳腫得連路都走不了。”劉峰說。
“當時是在磚窯里面打工,每天天未亮就開始干活,到晚上,所有手指頭都被紅磚磨得全是血泡。那種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那種感受,真是用語言無法形容。”說著說著,劉峰顯得很難過。
劉峰打工生涯,持續了18個春秋。
許多年過去了,劉峰自己發生了質的變化,不變的,是他曾經要為家鄉父老謀取發展的初衷。他決定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回鄉發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劉峰的想法被大方縣委、政府有關領導得知后,縣委、縣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并于2015年4月指導劉峰組建了“貴州蜂媒果業商貿有限公司”。劉峰投資40萬元,流轉土地建起了貴豐梨園。
如今,劉峰已是大方出名的經理之一。“梨園的2萬余株梨樹已經進入了掛果期,預計3年后就可進入豐果期,到時按每株梨樹掛果20公斤計算,年產值可達160多萬元。雖然目前壓力還非常大,但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劉峰笑呵呵地說。
在富而思進的道路上,劉峰從來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他決定采取“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先后吸納350名群眾參與公司發展。在他的帶領下,村民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當上了股東。
“用土地入股,流轉費和每天不低于100元的勞務費,加上年底的分紅,這一賬算下來,一年能收入3萬多元。”村民彭利忠開心地說。
從最初迫于生計打工的一名打工仔,成了現在年產值160多萬元的總經理。劉峰回憶起一路走過來的酸甜苦辣,不僅是對艱苦創業的深刻記憶,更多的,是對自己付出后的收獲體會。
“20多年來,我脫貧致富的經歷,是緊緊與大方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幫助聯系在一起的。”劉峰補充說:“下一步,我還要想辦法多成立幾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