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文,67歲,是吳忠市紅寺堡區60多個村中年齡最大的村支書。
從同心到紅寺堡,楊國文已在村支書崗位上干了30年。
記者見到楊國文時,他正在核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老支書細致的很,每個貧困戶信息都要核對好幾遍。”第一書記李學明說。
中圈塘村的葡萄很有名氣,而楊國文也是紅寺堡區有名的“葡萄支書”。
紅寺堡的葡萄產業發端于中圈塘村。2006年,楊國文就在村里推廣種植葡萄,10年間,葡萄種植面積一度達到8000多畝,多半村民通過葡萄致富。“最多時,一畝葡萄能收入1萬多元,很多村民買了小車蓋了新房子。”楊國文說。
中圈塘村的葡萄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楊國文功不可沒。
2013年,紅寺堡極端天氣頻繁,3月凍災,4月風災,7月雹災……尤其是7月,一場冰雹造成中圈塘村6500畝葡萄受損,損失達700萬元,有些村民甚至絕收。當時村里有近一半的村民打算挖了葡萄樹,第二年改種玉米,楊國文和村干部那段時間一戶一戶地做工作,直到村民放棄挖葡萄樹。
“農民抗風險能力很弱,要讓他們對產業發展有信心。”2014年8月,了解到政策性農業保險要在紅寺堡區推廣,楊國文立即和農牧局、保險公司聯系,促成了中圈塘村嘉盟釀酒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中保財險紅寺堡支公司簽訂了紅寺堡首筆農業保險合同。
2015年秋,村里的葡萄大豐收,但銷售出現問題。楊國文每天都往葡萄酒廠跑,一個月后,村上的6000多畝葡萄全部銷售。接下來的幾個月,楊國文又為了村民能早點拿到葡萄款而奔走,直到今年1月,葡萄酒廠將1800萬元葡萄款全部通過“一卡通”兌付給種植戶后,楊國文才算了松了口氣。
如今,中圈塘村的葡萄種植從冬埋、放土到施肥、打藥都實現了半機械化。楊國文愛鉆研,發明了土洋結合的除草機和噴藥機,使用過的村民說:“老支書發明的機子好使喚哩,和大機器有得一比。”
前兩天,紅寺堡一家酒莊的老板再次找到楊國文,高薪聘請他到酒莊共同管理企業,楊國文再次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