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清晨,已隱隱有些涼意。凌晨5時30分,是新店鎮孫橋村11組村民楊雪峰每天的起床時間。“要起來弄魚草、喂蝦。”34歲的他子承父業,已經從事了15年的淡水養殖。楊雪峰家共有30畝水塘,露天養殖南美白對蝦與魚苗,一年下來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搞漁業養殖效益高,比種田劃算。”他告訴記者,養殖的魚苗銷售一直很好,這么多年來村里也很支持,遇到技術難題都會有技術員上門指導。
今年,同村的何建華承包了103畝水塘從事淡水養殖,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據新店鎮孫橋村農經員楊劍飛介紹,到目前為止,村里像楊雪峰、何建華這樣的水產養殖戶已經發展到近800戶,水產養殖面積達到了16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近25%。今年3月,孫橋村成功申報了我縣“現代農漁業示范村”稱號。
孫橋村溝塘較多,全村共有6200畝,有40%以上為低溝、低蕩田。為增加老百姓的經濟收入,村里從90年代初期開始,立足本村實際,鼓勵農戶發展淡水養殖,以“四大”家魚為主,兼帶白條、河蝦、螃蟹等特種水產養殖項目。經過村干部帶頭養殖及對外承包,全村10畝水面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220多戶,推廣發展了白條魚、南美白對蝦、食用龜、觀賞魚等特種高效淡水魚類養殖,80%以上水面實現了精養,每畝平均效益達到4000多元。
楊劍飛告訴記者,村里還吸引了不少外來養殖戶。來自通州石港鎮的陳紅梅、陳新明夫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1歲的她與丈夫來到孫橋村已將近15年了。在從事淡水養殖之前,他們一個是電工,一個從事服裝加工工作,都是水產養殖的門外漢。來孫橋村后,他們養殖過螃蟹、魚苗等水產養殖項目,“那時候對于養殖一知半解,沒什么主張,看到別人養什么我們就養什么。”陳紅梅說,因為初期對行業的不熟悉,導致了虧本,恰巧又遇上村里收承包費,當時的經營捉襟見肘。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帶給了陳紅梅夫婦繼續從事漁業養殖的希望,“村里照顧我們,和我們重新修改合同,降低了承包費。”陳紅梅說,村干部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他們跟我講,從什么地方跌倒就從什么地方爬起來,經常關心我們,問養得如何、情況怎么樣,有不懂的地方也有技術員告訴我們怎么做。”陳紅梅夫婦重新樹立信心,開始專門養殖南美白對蝦。雖然養殖面積不大,但夫婦倆吃苦耐勞,近幾年來收入還算可觀,“平均下來要比種地、打工好一些。”
楊劍飛告訴記者,多年來,村里積極為水產養殖戶提供電力、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服務,“2012年,我們為一位養殖大戶爭取了一座‘財政橋’,為其出售魚蝦提供了方便。”同時,村里還時常對水產養殖戶進行水產技術指導,及時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服務。除努力做好技術培訓、魚藥、魚料銷售等服務工作外,村里還建立了50多人的淡水產品銷售經紀人隊伍。楊劍飛介紹,村里接下來還將邀請水產專家為養殖戶授課,為水產養殖戶尋找更好的養殖市場信息。
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