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伊吾縣不斷堅持精準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實施產業扶貧、加大培訓和轉移就業力度等,促進貧困人口加快增收,并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游則游,重點發展一批特色產業來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貧困戶們也通過政府的扶持幫助和自身努力發展,不斷充實著自己的“錢袋子”。
這幾天春分節氣已過,但處于天山北坡的伊吾縣仍有一些寒意。在伊吾縣汕頭生態園蔬菜種植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來自吐葫蘆鄉夏爾吾依來村的農民李強正在棚里給西紅柿綁蔓。還有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這些西紅柿就可以出售了,看著紅紅綠綠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李強一臉的喜悅。
今年51歲的李強是土生土長的伊吾人,自從搞起了蔬菜大棚種植,李強就再沒有了農閑時間,育秧、栽苗、授粉、預防病蟲害,蔬菜大棚種植過程中的管理,讓李強一年從春忙到冬,但這忙碌讓他覺著充實、有奔頭。李強告訴記者,到目前今年這個菜價基本上比去年還是高一些,而且供不應求。
以前家庭貧困的李強,為了維持生計,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過,可是收入仍然不高,每到開學的時候,雖說國家已免了學雜費,但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讓李強最為頭痛,每年開學,東借西湊的日子讓他很有壓力。為了改善窘迫的家庭生活狀況,李強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留下妻子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李強的身體大不如以前,2013年,他回到了家鄉,得知種植蔬菜大棚的前景后,2014年年底在鄉黨委和村干部的幫助下,夫妻兩承包了3座蔬菜大棚。
由于缺少種植經驗,正當小苗破土而出時,李強家大棚里的菜苗開始出現枯黃、發蔫的現象,看著奄奄一息的菜苗,李強趕忙找到了村干部,在村干部的指導下,菜苗終于活了過來。為了補齊種植技術方面的短板,在村干部的引導下,李強又參加了鄉里舉辦的農業免費培訓,加上平時他經常去其他種植戶的棚里參觀、學習,不到一年時間,李強就掌握了基本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
近年來,伊吾縣不斷完善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所有大棚按照統一標準,園區管理,市場化運作,通過高效的種植模式,培養致富帶頭人,不斷壯大設施農業的規模。2015年,在鄉黨委、村干部和其他種植戶的幫助下,李強的大棚蔬菜豐收了。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和優惠政策的幫助,李強臉上有了更多的笑容。
如今李強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四處奔波的打工者,目前,他和縣城的好幾家菜店達成協議,每天都有固定的銷售訂單。隨著有機蔬菜市場價格的不斷攀升,現如今,三座大棚每年能為李強帶來不錯的收益,這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