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已至,靈山島海域剛送走墨魚漁汛,又迎來青鱗魚漁汛。今年青鱗魚數量多,價格穩定,積米崖、瑯琊一帶不少漁民都駕船出海捕撈,一般出海七八天,最多的能收獲10萬斤左右。22日上午,在積米崖碼頭,漁民鄭先生出海歸來,共捕回8萬余斤青鱗魚,很快就被魚販子和市民“瓜分”。鄭先生粗算了一下,除去人工、柴油等成本,收入萬余元,還算不錯。
魚汛遲
“立冬”的青鱗“小雪”才到
22日上午9時許,記者冒雨趕到積米崖碼頭,這里人來車往好不熱鬧,十幾名漁民正披著雨衣,蹲在路上焦急地修補著漁網,為再次出海做準備。“船老大”鄭先生的大漁船剛剛靠岸,他站在岸邊,指揮漁民往碼頭上卸魚。
記者看到,漁民卸魚用上了比較先進的傳送設備。“只要開動發動機,把裝鮮貨的箱子放到10米長的傳輸帶上,就會自動輸送到頂端,然后再有人接住,不但節省人力,而且節省時間。”鄭先生告訴記者。
大概是收成不錯的原因,漁民一邊干著活,一邊互相開著玩笑,得空還能點支煙,看到記者拍照,還不時打個手勢,做個鬼臉。
此次出海鄭先生捕到的基本都是一種個頭很小的魚,長10厘米左右,身子是扁的,背部是青的,魚身軟軟的,看上去都挺新鮮。“這種魚叫青鱗魚,現在正是收獲青鱗魚的季節,不少漁民都會出海碰碰運氣。”鄭先生告訴記者,往年青鱗魚漁汛都是在立冬過后就到來,今年可能是天氣原因,漁汛來得晚一些。
味道鮮
一小時上萬斤魚被搶購一空
“每種魚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像刀條魚、安康魚喜歡在海底活動,捕捉得用拖網;青鱗魚、鲅魚等喜歡在海水中上方活動,要捕捉它們就得用漂網。漂網,顧名思義,就是漂在海水上部的網,這種網每條有幾百米長,數十米寬,需要兩條大馬力漁船并駕齊驅一起拉。”鄭先生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他們每天能收三四次網,這次一共出海7天,除了捕回8萬多斤青鱗魚外,還有部分黃鯽子魚、鲅魚、大對蝦等。
記者注意到,碼頭上擠滿了準備購魚的市民、魚販子,看到鄭先生捕到的鮮魚卸到了碼頭上,他們紛紛圍攏過來,少的要數十斤,多的要十余噸,也就1個多小時,這些鮮貨就被搶購一空。市民李先生買了100斤個頭較大的青鱗魚。“這種魚拿回家曬干后,加上油和姜燉熟,就著鍋貼子吃,味道又鮮又香。”李先生告訴記者。來自日照的魚販子陳先生開著貨車,一下子買了10噸青鱗魚。“拉回家后,其中一部分可以當鮮貨賣,其余的就賣給養魚的,當魚食用。”陳先生告訴記者。
收成升
捕獲八萬多斤入賬八萬余元
“去年這么大的青鱗魚一塊錢一斤,今年稍微便宜點8毛錢。不過,今年柴油費降了不少,每噸大約4000元,比最貴時降了3000多元;更重要的是,今年海里的青鱗魚明顯比去年多,凡是出海的漁船忙活一星期,基本都能收獲5萬斤以上,多的能捕到10萬斤。”鄭先生算了一下,他這一船青鱗魚共8萬多斤,加上其它海鮮,能賣8萬元左右,“兩條船出去一星期得耗10噸柴油,船上工人12人,平均每天300元工資,除去這些成本,還能收入萬余元”。
“自開海以來,我一共出海8次,每次多少能賺點,最多的時候能收獲四五萬元,而這次算是比較平均的。”鄭先生告訴記者,青鱗魚漁汛還會持續半個月左右,他希望好收成會一直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