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民生必需品。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認真落實“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圍繞推進保障本地城鎮需求和面向東南沿海及港澳地區輸出建蔬菜基地,蔬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呈現出基地規?;⒃耘嘣O施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態勢,構建了現代蔬菜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66.68萬畝,總產量273.53萬噸,蔬菜產業成為贛州市農業經濟支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菜籃子”工程不僅保障蔬菜有效供給,還成為現代農業示范窗口和農民增收亮點。
財政獎補激活蔬菜產業
10月21日,位于寧都縣竹笮鄉新街村的贛州村夫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忙著對基地進行微噴節水灌溉方式改造,這種灌溉方式比傳統噴灌更節水、均勻度更好。基于其示范性,政府補助了50萬元的建設資金,支持基地建設蓄水池、泵房、安裝及鋪設徽噴管道、購置配套設備等。
贛州市為破解中心城區蔬菜供給難題,提出在離中心城區1小時經濟圈內統籌建基地、保供給。為促進蔬菜基地標準化、規?;?、產業化種植,激活蔬菜產業發展,贛州市加大財政獎補資金的扶持、帶動作用。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多萬元專項資金,對符合扶持條件的規模蔬菜基地進行獎補,積極引導各縣(市、區)實行涉農項目和資金向蔬菜基地和蔬菜專業村(組)傾斜;引導蔬菜基地搭建鋼架大棚,安裝噴滴灌、太陽能殺蟲燈等設施,提高基地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廣蔬菜采后冷鏈儲藏技術,延長蔬菜預售期,延長已采摘蔬菜產品“生命線”。
在獎補政策激勵下,目前,僅中心城區1小時經濟圈內各縣(市、區)就新建成50畝以上規模商品蔬菜基地151個,百畝以上規模商品蔬菜基地113個,年可提供時鮮蔬菜14.6萬噸,按人均年需蔬菜量180公斤計算,可新解決81萬人的蔬菜需要量。
規劃先行特色規模種植
贛州是連接贛粵閩湘四省的樞紐城市,蔬菜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該市把蔬菜產業列為“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持發展的農業主導產業。
規劃先行,解決菜農哪里種、種什么、何時種、哪里銷的問題。該市從蔬菜產業發展之初就合理規劃布局。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種植、保持相對穩定、一次性規劃到位的要求,編制當地蔬菜種植區域布局規劃。在鞏固提升現有規?;睾蛯I村(組)的基礎上,根據種植區域規劃布局和年度建設任務安排,積極落實種植主體,分年度推進新規劃的蔬菜基地和專業村(組)建設。有政策和項目支持的專業村(組),重點支持建設集中連片千畝基地,按交通便利、溝渠暢通、田園清潔要求,全面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打造一批蔬菜標準園。發揮標準園的示范帶動作用,并通過“標準園+協會+農戶”的模式,吸引當地農民、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政府對菜農進行引導,哪里適合種哪些品種的蔬菜,讓菜農有一個努力方向,形成特色鮮明的種植區域。
近年來,贛州市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數十個,主要蔬菜品種升級換代,蔬菜良種普及率達到了95%以上。蔬菜栽培設施面積、冷鏈設備逐年增加,全市現有鋼架大棚7315畝、噴灌1.1萬畝、滴灌6200畝、產品預冷藏庫40座。全市正常生產經營的50畝規模以上蔬菜基地有245個。
市場導向菜農有利可圖最近,贛州市章貢區農糧部門建立“章貢蔬菜”等供銷信息發布微信平臺,群里聚集著區內的商品蔬菜種植大戶、散戶菜農等蔬菜供應群體,中心城區超市、學校、公司等市場需求群體,還有章貢區農糧局相關科室工作人員。這些群的建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時宣傳相關政策,暢通銷售渠道,搭建本地商品蔬菜進入社區超市的快捷通道,實現買賣雙方信息對稱、信息共享。
為讓菜農有利可圖,贛州市著力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菜農提供市場信息,打造交易平臺。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菜籃子”工程,打通蔬菜流通的“綠色通道”,提高蔬菜生產、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菜籃子”產業鏈。
該市發揮蔬菜協會、合作社的作用,強化各蔬菜基地生產信息收集與分析,引導蔬菜種植主體瞄準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實行錯類發展、錯季發展。建設工廠化育苗中心,發展專業村(組)育苗大戶。加快品牌建設,發展電商,實現網上交易、網下配送的銷售新模式。根據社區人口數量和市場服務半徑,建設一批蔬菜市場、蔬菜社區店和直銷店,推行“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直供直銷模式,實現菜農增收,居民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