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邊彝族自治縣建設鄉光輝村,提起李武友,十里八村的鄉親恐怕沒人不知道。其中,不少村民還接受過他的幫助,因此走上致富路。
李武友其實是一名殘疾人。就是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漢子,在逆境中憑借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靠種果樹脫貧致富,并以大愛之心,助人為樂,幫助周圍更多的貧困村民和殘疾人脫貧致富。
種植果樹發家致富
10月27日,沿著崎嶇的山路,記者一行來到李武友的家。
進得院內,水泥院壩、磚木結構的房屋顯得干凈整潔;走進屋內,沙發、茶幾、電視等一應俱全,女兒、女婿、愛人等一家人其樂融融。
倘若把時光拉回到47年前,李武友的家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據李武友介紹,當年他出生一個多月時,不知什么原因整個右手臂不能活動,父母四處求醫,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最終落下了殘疾。記者看到,相對于平常人的手臂,李武友的右手臂明顯細小、肌肉萎縮,且手腕扭曲變形。“不能自主活動,也用不上力,干活等全靠左手。”李武友告訴記者。
就是憑借著左手和健全的大腦,李武友完成初中學業,后來由于家貧輟學。在這幾年,雖然有不向命運屈服的堅強意志,但終因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子,李武友及其家庭的貧困面貌始終沒有什么改觀。
轉機出現在2002年。這一年,在馬邊殘聯和科協的推薦下,李武友種起了黃金梨。李武友告訴記者,當年就種了2畝多。成活后第二年就開花結梨,見到了成效。這讓他既激動又興奮。
雖只有初中文化,但李武友深知科學種植的重要性。為此,除了認真向該縣農業局等相關專家請教外,他自己還出錢購買了《梨樹高產栽培》、《農村百事通》等農技圖書,邊學邊干。通過勤學苦練,李武友逐漸掌握了梨樹育苗、嫁接、栽培等技術。
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李武友梨樹種植品種在增加、規模在擴大,同時還發展種植優質枇杷、核桃和茶葉等。“通過租賃荒山,目前已發展種植梨樹50多畝、核桃10余畝、枇杷近20畝,同時間種茶樹10多畝。”李武友介紹。
優良的品種、科學的管護,再加良好的營銷,使李武友所產的水果廣受歡迎。良好的經濟效益也使李武友的日子越過越好。
回饋鄉民共同致富
致富不忘挖井人。“這么多年來,縣殘聯等部門經濟上幫扶、技術上支持,同時還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免費發放果苗等,讓我很受感動。”懂得感恩的李武友,決定把這份組織給予的關愛擴展開來,幫助周圍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2008年,在該縣農業局等相關部門指導下,李武友先后創建馬邊建設鄉武友優質果、苗協會和武友水果專業合作社,發展殘疾人和貧困群眾會員、社員40多名,租賃荒山500畝,并向他們免費發放優質梨樹、核桃樹苗和茶樹苗,以科學種植發家致富。
為了讓大家充分利用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茶葉產業,2011年,李武友把自己從馬邊縣農業局領取到的100畝、30萬株茶樹苗,連同自己購買的12噸有機肥無償發放給周邊的殘疾人和貧困村民。
為了提高果樹品質,李武友專門組織成立“殘疾人果樹嫁接服務隊”,手把手向大家免費傳授果樹嫁接技術,服務鄉民,增收致富。
經過7年發展,現如今,李武友的果、苗協會已發展會員100多名,水果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80多名,帶動該鄉光輝、新民、紅光等10余個村莊200余戶殘疾人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2008年,李武友創建的馬邊彝族自治縣武友果樹種植基地被市人社局和市殘聯授予“樂山市殘疾人就業扶貧先進基地”榮譽稱號。2013年5月,李武友受到省科協、省財政廳表彰;去年4月,武友優質果、苗協會受到中國科協、國家財政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