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見到這個08年大學畢業的小伙子,就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種干勁。放棄城市里年收入近10萬元的工作,一頭扎進藍莓的世界,鄧小君覺得這可能就是緣分。
鄧小君:出差的時候到超市里面,中間放了幾盆盆栽,感覺很漂亮,就問銷售員,說是藍莓。第一次聽說,感覺很稀奇,嘗了一下口感都很好。后來就到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材料,感覺就有點入迷了。
猶如啟動了骨子里不安分的因子一般,鄧小君先后到了安徽、江西、大連,他發現藍莓種植在全國來說規模很小但需求量很大,而在他的家鄉——江西,藍莓當時幾乎還是種植的空白區域,于是他做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個決定:回老家,重新做回農民!種藍莓!
記者:種藍莓的話,對技術上有什么要求?
鄧小君:種藍莓關鍵是調土,種植藍莓適應的酸度是4.3-5.2之間。
正當鄧小君躊躇滿志時,剛剛起步一年的藍莓種植,卻遭遇了江西罕見的干旱天氣。讓鄧小君首批種植的20畝藍莓,枯死近一半,損失近10萬元。當地相關部門及時伸出援手,提供了10余萬元的無息貸款以及抗旱設備的補貼。鄧小君重拾信心,總結經驗和教訓,2014年春天繼續擴大種植40畝。
如今,他的名字前,有個沉甸甸的頭銜——晶玉藍莓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目前有社員50人,今年5月份合作社收獲了第一批3000多斤的藍莓果實,畝產直接增加了近 7000元的收入。對于未來,鄧小君有著自己的期望,希望藍莓的種植規模逐步擴大,然后成立自己的深加工工廠,把藍莓做成附加值更高的飲料、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