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梨鄉傳奇性人物,將一個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磚瓦場扭虧為盈;他是中國農民的杰出代表,創辦了國內知名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是中國農民企業家的一面旗幟,是全國首批“出口食品農產品免驗企業”龍大集團的締造者;與兒子宮明杰“交接班”后,他瞄準了核桃的廣闊遠景,變廢為寶,將原來的閑置地全部栽上核桃樹,成為“核桃王”。他就是龍大企業集團創始人宮學斌。
宮老說,他要成為當代“核桃大王
金秋九月,走在龍大廠區,廠區兩側隨處可見一排排碩果累累的核桃樹。
“原來這里是塊空地,凈是些雜草,對面那里是集團的污水處理廠,都是俺們‘老頭隊’的隊長有眼光,種上了核桃樹,不但能綠化環境,還能帶領俺們致富呢。”拿著竹竿敲核桃的工人付連榮告訴記者。付連榮口中的“老頭隊”隊長就是宮學斌。
此時,“隊長”宮學斌正在核桃園里察看收獲情況,聽到有人進園,“隊長”拿著剛從樹上敲下來的青核桃走出來,拍著付連榮的肩膀笑著說,“你這老家伙,嘴上抹蜜了吧。”
宮老說:“這老家伙說的不錯,我是個閑不著的人。原來廠區有不少閑置地,我就琢磨著怎么能‘變廢為寶’,后來去日本考察發現這清香核桃不錯,回來后引進品種就種上了,這一共種了25000棵核桃樹,今年剛開始結果,預計有8至9噸的產量,5年后,到了盛果期,年產量將達到100至150噸。”
宮老說,他要打造新型核桃產業化
龍大很多老員工都是從磚瓦場,就追隨宮老打拼天下的,而今他們中的很多也到了退休年齡,如何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宮老早為他們打算好了。“老付從17歲就跟著我干,現在老了,還跟著我干。”宮學斌說,“在我這核桃園里干活的都是些老伙計,都是集團已經退休或快退休的老頭子,我們這些人干了一輩子,突然閑下來還真不適應。”
“我從20歲就跟著隊長創業,這個歲數還能干的動,在家閑著真不是個事兒,人閑著就容易出毛病,老哥兒們一起出來干個活,不但樂呵還有份收入,不用向孩子們伸手,多好!”63歲的董尚建高興地說。
原來“老頭隊”里有二三十位老人,他們平均年齡在60歲,負責日常核桃的管理,到了收獲期宮老還會從周邊村莊招聘臨時女工。“我用的這些人都是些清閑的人,人活著要多辦對社會有利的事,我不抽煙不喝酒,我是個農民,龍大就是搞農業產業化,帶領農民奔富路的。”宮老說。
宮老說,他要讓更多的農民種核桃致富
做了大半輩子果蔬加工出口,對于核桃園,宮老可謂“手到擒來”,從種植到去皮烘干到分類包裝,都采用高標準,嚴要求。
宮老的核桃取名“核中寶”,施的全是有機肥,據他透露,他管理核桃的秘決就是用“管理蔬菜的標準”去管理。全國首批“出口食品農產品免驗企業”的帽子不是蓋的,宮老一直都是用產品質量說話。
有了質量,就不愁銷量,但要如何發展壯大?宮老曾經說過,“一個企業原地轉不行,要有超前意識、超前行為。計劃經濟按計劃生產,不擔心銷路,現在是市場經濟,生產了賣不掉不就死了嗎?”
當年龍大集團就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如今的核桃,宮老也早有規劃,“目前是將‘核中寶’的名氣打出去,保證銷量的同時也會擴大規模,帶領更多農民致富,另外,會往深加工方向發展,加工壓榨成核桃油。”
在國際市場上,核桃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同橄欖油一樣備受消費者青睞。別的老人是在家享清福,頤養天年,但宮老說:“人活著就要為社會做點貢獻,集團里大部分都是農村的孩子,我帶領他們致富,這個是貢獻。不要死后讓人說‘這個人可死了’,就不值錢了,人也白活了!一個人在死前要回頭看一看,你一生只顧干活也沒用,要干一番事業,為人民做點貢獻,這樣大伙才能瞧得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