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是農村重要的新型經營主體之一,特別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更呈井噴之勢。在“萬社爭輝”時代,如何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德惠市和順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勇將目光瞄向了“功能稻”。
王勇的合作社在距長春市區約2小時車程的德惠市岔路口鎮解放村,8日午休間隙,社里的兩名員工仍在包裝車間操作真空包裝機,每袋一公斤的“大米磚”不斷從機器中“吐”出來,“訂單生產、收單包裝的好處是能保證大米的最佳口感。”合作社在鎮上還有一間電商工作室,雖然規模不大,但桌上堆滿了一摞摞即將發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單據。紅火的生意是王勇五年來不斷創新經營所得到的回報。
2010年,在吉林大學學有所成的大學生王勇回鄉創業創辦合作社,“學院派”背景助力他的創業之路起于“農校合作”這一高起點。與高校合作生產的石磨房胚芽米,讓王勇獲得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創業比賽優秀獎,為合作社創下了良好的口碑。
在經營過程中王勇發現,如今人們消費大米不再只滿足于吃飽,而是更看其營養、色香味等附加值,這為“功能水稻”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功能稻是普通稻的變異類型,具有保健和藥用價值,是新的市場熱點。”在高校的技術指導下,王勇的合作社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陣地,“富硒米”“降糖米”“黑金米”等一系列“功能稻”相繼問世。王勇說,合作社的“功能稻”之所以能賣上價且供不應求,就是益于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具備了生產高附加值水稻的能力,王勇先后注冊了“酸酸草”、“小泥人”兩個商標,開始向電商渠道發力,在網站投廣告并開展推廣試吃活動,培育消費信譽度和代理商認知度,成為合作社線下經營的有效補充。
為了集約化經營,王勇的合作社已嘗試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運作模式,即合作社提供技術和物資支持并負責后期回收產品,田間管理由家庭農場負責。合作社還購買了包裝生產線,真正做到產銷一體化。
如今,王勇的社員已由最初的6人擴容至170人,農戶師延慶、唐戰先等均表示,加入合作社種“功能稻”,讓他們較入社前年均增產增收達30%左右,成為探索高效農業新模式中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