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傍晚,位于崖頭街道鄉宦莊村的海波生態農場里,迎來了30多名游客。“我們在農場里組織同學聚會,不僅能吃葡萄,還能唱歌,真是太美了。”市民陳女士說。
海波生態農場,是2011年由居住在榮成市區的于海波下鄉創辦的。近兩個月來,海波生態農場頭一年成熟的葡萄,不僅吸引了榮成市民前來采摘嘗鮮,還吸引了煙臺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葡萄園里辦起“俱樂部”
“這是我們第一次以這么新穎的方式舉辦同學會。”陳女士說,她在高中時擔任班長,參加工作后,每年都為同學聚會的地點和組織形式操心。當晚,陳女士的30多名高中同學一起在海波生態農場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自7月份海波生態農場的葡萄陸續成熟以來,前來采摘品嘗葡萄的游客絡繹不絕。“差不多每天都會有游客來,這超出了我的預料。”于海波說。目前,海波農場發展了黑寶石、金手指等10余個葡萄品種,深受游客喜愛。
為了給采摘葡萄的游客提供休憩的地方,農場還專門開辟了一塊可以乘涼的就餐區,并搭建了舞臺,安裝了燈光和音響,供大家就餐時觀看節目。這就像是葡萄園里的“俱樂部”。
摸爬滾打叫響“生態牌”
為何海波生態農場的葡萄如此受歡迎?于海波回憶,發展農場的3年里他也吃過不少虧,但憑著不服輸的心態逐步使農場走上了正軌。
于海波年輕的時候學木匠出身,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通過手工打造沙發、衣柜等家具賺到第一桶金,成了真正的城里人。隨后,他創辦了廣告公司,并經營婚慶等業務。
2011年,是于海波開辦農場的第一年,他在購買一批苗木時被人騙去了20多萬元。“在中間人的介紹下,我提前把20多萬元的貨款打過去了,對方斷斷續續發來幾袋子苗木,后來就不接電話了。”于海波說,他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了20年,沒想到這次竟然栽了跟頭。
苗木不到位,急壞了于海波。這時,市農業局工作人員找到他,為其引薦了一位農學院的教授,該教授為他提供了一批好苗木,解了燃眉之急。有了好苗木,于海波還需要過硬的管理技術。“我自己去壽光學技術,回來后再指導工人們。我從小在農村生活,掌握了一些農業生產基礎知識。”于海波說。
經過兩三年的發展,海波生態農場打響了“生態”品牌。在水肥管理上,農場將羊糞等有機肥收集到沼氣池中發酵,沼渣、沼液再通過管道輸送到每個大棚中,實現了自動化施肥。在生物防控上,農場中安裝了殺蟲燈,每個大棚還統一安裝了防護紗窗,將蚊蟲拒之棚外。如此一來,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的葡萄樹真正結出了“綠色”的果實。
帶動輻射擔當帶頭人
海波生態農場葡萄園興建之初,就定位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沿,并以其帶動輻射作用,使這一綠色產業不斷壯大。于海波還有另一個身份——榮成市葡萄種植協會會長。
為了帶動產業發展,于海波成立了榮成翠海葡萄合作社和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抱團鉆研種植技術。他帶隊上東北,下江南,走魯西,訪近鄰,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優良的葡萄品種,因地制宜,找準科技發展的突破口和結合點,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葡萄種植和科普發展體系。他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會員、社員之家,成立了服務惠農車隊,購置投影儀攝像機、照相機以及電腦等科普設備,讓技術、服務、種子、苗木直達終端用戶……漸漸地,形成了既有獨創優勢,又集百家之長的榮成葡萄種植集團優勢。榮成翠海葡萄合作社和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被評為榮成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威海科普惠農示范工程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