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王德斌:賣不動的竹筍讓他年賺300萬

   日期:2014-08-25     來源:致富經    瀏覽:187    評論:0    
核心提示:  4月1日,連續一周的陰雨剛停,這里的村民就開始忙著上山,去挖今年頭一茬的春筍。  赤水市兩河口鄉興竹村村民黎潮彬:這些
  4月1日,連續一周的陰雨剛停,這里的村民就開始忙著上山,去挖今年頭一茬的春筍。
 
  赤水市兩河口鄉興竹村村民黎潮彬:這些長在路上的就必須挖了。
 
  記者何寧寧:哪有筍?
 
  村民黎潮彬:這就有筍了。
 
  記者何寧寧:我沒看見有筍?
 
  村民黎潮彬:沒看見,我把石頭一搬開就有。這里也有一個。
 
  記者何寧寧:他腳底下也有?
 
  村民黎潮彬:這里也有。
 
  村民說得斬釘截鐵,可記者看了一圈,連個筍尖都沒瞧見。這時,王德斌說的話,更加讓人意外。
 
  王德斌:筍的力量好大,你看可以把這么大的石頭都頂起來。
 
  記者何寧寧:這個石頭是筍頂起來的?
 
  王德斌:你看這里面是有筍的。
 
  這塊半米多長的石板已和泥土黏成一體,記者很是期待,到底是什么樣的筍能把它給頂起來呢?
 
  記者何寧寧:哇塞。
 
  村民黎潮彬:你看,這個已經出來了,這里。
 
  記者何寧寧:這個就是筍?
 
  村民黎潮彬:就在這里了,看見沒有?
 
  記者何寧寧:你剛才是怎么看出來這里有筍?
 
  村民黎潮彬:這已經開裂了,把石頭拱起來,我就知道它有筍了。
 
  記者何寧寧:這么大的一個根,我感覺比我的臉都大,好大。
 
  王德斌:好嫩。
 
  記者何寧寧:能直接吃嗎?
 
  王德斌:可以吃,來。
 
  記者何寧寧:這個楠竹筍好脆,特別甜。這個下面也有?
 
  王德斌:這個好大。
 
  記者何寧寧:這個這么長?
 
  村民黎潮彬:它土質厚。
 
  記者何寧寧:你覺得這個有多大?
 
  王德斌:這個起碼是六斤以上吧?六七斤吧。
 
  記者何寧寧:比我的腿還粗。
 
  王德斌:你看我們赤水的生態,到處都是瀑布,你看這種生態的話,不做筍的話就太可惜了。
 
  王德斌盯上了赤水的竹林,他更有心動的資本。在赤水河兩岸,王德斌有一個響當當的外號,常勝將軍。在當地人的口耳相傳中,他從初中畢業開始做生意,20多年就從沒虧過錢。
 
  朋友李柱:大伙兒都知道,他做的很多生意,都沒賠過錢。在我們赤水市區,這個藥店全部是王總那個公司的;然后我們川黔兩省這些做養殖的,他的飼料都全是王總來供應。
 
  員工金應竹:家家戶戶的老人教育孩子,他就說,你看人家從挺貧窮的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然后創業致富。為什么你不能呢?
 
  1987年,王德斌初中畢業,16歲的他從挑扁擔賣豬藥開始打拼,到2006年在當地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可在他心里,卻始終有個遺憾。
 
  王德斌:因為我都是做流通的,感覺自己沒有品牌,我就想做產業,有自己的品牌,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追求和想法。
 
  赤水有三寶,豆花,臘肉,筒筒筍,王德斌覺得豆花,臘肉不好做成產業,2006年,他盯上了竹筍,決定著手投資300萬元做竹筍,可消息一傳出,很多人都震驚了。他們私下里說,常勝將軍這回是掉進了財富的陷阱,再也跳不出來了。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令人揪心的危機呢?
 
  貴州赤水有130多萬畝的竹林,是全國竹林面積第二的“中國竹子之鄉”,竹子品種多達110多種,是國內唯一一年四季都能長出新鮮竹筍的地方。很多人都為這個獨一無二的資源動了心,可這么好的竹林卻如同一個財富陷阱,誰想做大誰虧本。
 
  赤水市林業局局長袁克強:大小企業還是比較多,但是都沒做起來。
 
  記者:大約有幾家?
 
  赤水市林業局局長袁克強:五六家吧。
 
  朋友袁賢芬:我們本身也沒有什么大企業,這個小企業這一塊,我看見是好多好多人,做了又垮,垮了又做。
 
  赤水市農業畜牧局局長長王碧強:農民他要吃飯,要生活,他那個竹林沒有收入,就會把那個竹子毀掉,去種莊稼,種經濟作物。
 
  2006年,赤水當地已經沒有一家竹筍加工企業,很多竹林也相繼被砍,號稱常勝將軍的王德斌進場了,大多數人都替他擔心,也有一些人從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朋友袁賢芬:當時我就覺得這個人,肯定是做大事的。他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企業家,他的思維跟一般人不同。
 
  王德斌:當時的時候,我就在做調查,這個我也很慎重,也很緊張地,就考慮這么多人都沒把它做起來,是不是我就能把它做起來呢,我真的還是沒有底。只不過說,我想去嘗試。
 
  2006年8月,王德斌和朋友一起開車去云南,開始了竹筍之旅。
 
  王德斌:當時我們考察是很辛苦,因為要算上成本,所以說只開了一個車,吃住都在車上,去一趟云南回來,七天時間,車油、吃飯、住宿,僅花了2730塊錢。
 
  王德斌又先后去了四川,福建等幾個省市,一圈下來,他心里有了底,2006年9月,他決定做這個產業。大家都等著看竹筍產業是如何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然而,他的第一步就把大家弄蒙了。
 
  這座赤水橋連接兩省,這頭是四川省合江縣,王德斌的老家,另一頭是貴州省赤水市,開車過橋僅需3分鐘。2006年,王德斌的老家聽說他要建竹筍加工廠,不僅熱烈歡迎還給出了優惠的土地政策。
 
  王德斌:他的書記、鎮長,還有分管招商的,都跑過來,請我去吃飯,或者怎么樣的,都做工作,說我要熱愛家鄉,這樣要回去,這樣為家鄉人做點事業。
 
  王德斌也被濃濃的鄉情所打動,回鄉辦廠怎么看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可就在一周后,王德斌卻選擇了老家對岸的貴州赤水,很多人都說他做了個傻帽決定。
 
  朋友劉建松:他是四川人,他在那邊開始創的業,那邊給了很多優惠的政策,我們這邊來辦廠的話,可能要多個幾百萬。
 
  3分鐘車程就能跨越兩地,距離對建廠的選址根本沒啥影響,可王德斌為啥偏要到多花300萬的地方建廠呢?就在赤水河兩岸的人還沒把這事弄明白的時候,王德斌又做出了一個決定,這讓人們直接認為,王德斌這個常勝將軍是自尋死路,
 
  他要生產一種在當地賣不動的產品——筒筒筍。
 
  2014年3月29日,記者采訪時,王德斌告訴記者,赤水的筒筒筍已經過了季,只有在云南他剛發現的一個秘密產區才能看到。為了看到筒筒筍,我們驅車趕往云南,天降小雨,山路泥濘不堪,走了一天的山路,沿途兩邊我們卻連一棵竹子都沒見到,山路越發陡峭,山頭越翻越多,當海拔超過1400米后,終于看到了這片望不見邊的竹林,在這片竹林的外圍,正有農戶在準備進山挖筍。
 
  記者何寧寧:你看他人走進都得(自己建橋)。
 
  王德斌:你看他們自己建橋過去。
 
  記者:太危險了。
 
  王德斌:對。
 
  山澗流水湍急,王德斌決定帶記者找個容易一點的地方繞行上去,步行兩公里后上了山,終于在一個容易爬的山坡上看到了挖筍的農戶身影。
 
  王德斌:你看這邊已經就是這個竹林了,村民的話就在這里打筍了,我們去看看吧。
 
  記者何寧寧:找個筍好難。
 
  王德斌:對,這里才是真正山里面的味道。
 
  王德斌:看看,這個竹筍的話,就是長在這里面,你看,這邊,用不用刀,不要,要這樣掰回來。
 
  這就是筒筒筍,看上去又細又短,毫不起眼,可這種筍對生長的地方卻很挑剔,這也給尋找筒筒筍增添了更多的風險。
 
  王德斌:這里的海拔是1400多米,這個筍的話就是海拔越高長的越好,一般最適宜生長的話,是在1400到1800米的海拔左右,最低的海拔也不得低于600米,600米以下是沒有這種竹子的。你看,你看看這邊,這個竹子滿山遍野都有。
 
  記者何寧寧:太陡了這個山。
 
  村民:還不算太陡。山很高,老百姓因為這樣很辛苦,一天基本上就是幾十來斤,幾十來斤算是最多的了。
 
  記者何寧寧:你昨天弄了多少斤?
 
  村民:弄了四十多斤。
 
  記者何寧寧:這樣的話,是不是產量很少?
 
  王德斌:這個產量本來就很少,就是原料不夠,原料太少。
 
  筒筒筍喜歡高溫高濕低日照的環境,主要生長地是貴州省赤水市和云南的這片原始森林。因為稀少,挖筍的難度又大,村民在土地廟里供奉的都是筒筒筍。
 
  王德斌:你看這邊,土地廟里面供的都是竹筍,他的收入的話,三分之二就來源于這種筍。
 
  王德斌:就這么大,很小的,筒筒筍。
 
  記者何寧寧:這個筍就集中地就在這個地方。
 
  王德斌:對,集中地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一片,這幾個鄉鎮。
 
  筒筒筍難找又好吃,在赤水,上百年來,火烤后的筒筒筍和豆花,臘肉一起被稱為赤水三寶,火烤后的筒筒筍和臘肉煲的湯,更被稱為赤水一絕。如此好吃還有名的筒筒筍,可在外地市場上卻淪落到了賣不動的境地,王德斌又是如何把筒筒筍推向外地市場,一年凈賺300萬元。
 
  筒筒筍有名又好吃,卻很難遠銷外地,直到2006年王德斌建廠加工時,也沒有一家企業開發,就連小作坊也很少生產。
 
  赤水市林業局局長袁克強:筒筒筍在我們赤水應該是比較多,但是都沒有做起來。以前就是我們赤水、到遵義、到貴陽那里去送親戚送朋友。但是我們沒有到外地去銷售,沒有這個網絡。
 
  筒筒筍沒有外銷的路子,王德斌卻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經過潛心調查,他找到了筒筒筍滯銷的原因。他相信自己的產品一旦生產出來,肯定會賣瘋。
 
  王德斌:在赤水的土特產當中都是這樣送,沒有加工過的。但是你聞,這煙熏味多重,別人拿過去的話,不知道怎么加工,加工出來的話,本來赤水的產品是最好的,但是大家還說這個產品不好吃,所以說我就正因為這樣發現了一個很好的商機。
 
  2014年3月30日,王德斌準備從農戶手中收購這些剛從山上挖下來的新鮮筒筒筍,市場上只能賣兩元錢一斤的筒筒筍,而王德斌這次卻開出了25倍的高價,一斤50元錢。但是,他的挑選十分苛刻,不僅用尺子將筒筒筍挑選分類,還要將個頭大的筒筒筍煮熟殺青后再用火烤,這燒火的過程更是十分的講究。
 
  王德斌:必須要用這種方法,必須要用柴火把這個火燃大,去烤,不是煙熏,是用烤干。
 
  記者何寧寧:煙熏和用火烤,它是有很大區別,你能分出來是嗎?
 
  王德斌:區別很大,筍條的話,烤干以后它是金黃色的。如果是煙熏的話,它是褐色的,它顏色是有區別的,如果是煤火烤的話,它就是純的那種淡黃,顏色它不一樣,口感就明顯的不一樣了,我們做的產品就是要一道工序,就是要用火烤的那種工序。
 
  火烤筒筒筍要想成為赤水一絕,在煲湯前就要去掉煙熏味,這需要經過連續三天的浸泡,中間還要換兩三次水,很多人由于不懂或嫌麻煩,總感覺帶回家煲的湯煙熏味太重,沒有在赤水吃得好。而王德斌要做的,就是替顧客省去這些中間環節,做成這種開袋即食的筒筒筍產品。
 
  王德斌:現在的這種產品,又沒有煙熏味,中間老的部分也是切除了的,他拿回去的話,直接淋一下水就可以煲湯,做菜,就一個袋,開袋就可以吃。餐廳、超市都有我們的產品,特別是餐廳,量走的最好。
 
  武漢經銷商龔文斌:它的煙熏已經去掉之后,它的清香味,筍的柔香就出來了,放在口里很細,不是像粗纖維的那種。
 
  2007年初,王德斌把加工過的筒筒筍推向市場,銷售異常火爆。一年時間,王德斌就收回了建廠多花去的300萬元成本,常勝將軍再次揚名赤水。2008年,很多商家跟風做起筒筒筍生意,王德斌沒了競爭優勢,很快他又出新招,正是這個舉動,讓常勝將軍初次品嘗到了失敗的苦澀。
 
  王德斌:那種痛苦我可以這樣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吧,就是對面有一背篼錢,我都不想去背了,痛苦到這種樣子。
 
  讓王德彬痛苦的就是這漫山遍野的楠竹筍,他到底遇到了什么樣的困境,而3年后,王德彬又是如何用楠竹筍,讓銷售額增長10倍?
 
  赤水被稱為中國竹子之鄉,千瀑之市,桫欏王國,醉美丹霞,而正是因為赤水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當初王德斌才寧愿多花300萬元也要來赤水建廠。
 
  王德斌:貴州就是一個原生態的大省,赤水是中國竹子之鄉,品牌在沒有形成產業的時候,大家對天然的竹筍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品牌,所以說我要把這個自然的品牌用好。如果說我建在四川,從短期來講我就省掉了三百萬,但是我這些品牌的話,從長期來講,花五百萬也買不回來。
 
  赤水有110多種竹子,王德斌一心想把它們開發做大,2008年初,王德斌發現,國內還沒有人把竹筍做成小包裝的休閑食品。為了避免再像筒筒筍那樣爭奪貨源,2008年,王德斌決定先從赤水當地產量最大的這種楠竹筍開始做起。
 
  王德斌:這種筍就是我們當地的楠竹筍,就是這兩天長出的。
 
  楠竹筍每年4月上市,出筍時間只有不到20天,如果采收不及時,不幾天就會長成竹子。即使采收過來的楠竹筍,如果當天沒有加工完,成本也會大大增加。
 
  王德斌:你看現在的話,這部分是可以吃的,然后的話,你放到晚上的話,就有這么大一部分就不能吃了,它的纖維就氧化變老了,所以說它必須要當天加工完,那利潤就在這塊上了。
 
  加工楠竹筍就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在路邊的小作坊,男女老少齊上陣,這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去筍殼。
 
  王德斌:你會不會剝?
 
  記者何寧寧:不會剝。
 
  王德斌:來,我演示一下,剝一個給你看。你去試了。切一個試試,來。
 
  記者何寧寧:你給我拿個小的,這么大。
 
  王德斌:大一點的。
 
  記者何寧寧:是這樣嗎?
 
  王德斌:對。
 
  記者何寧寧:切不動,太硬了,我要切到底嗎?
 
  王德斌:對。
 
  記者何寧寧:這上面還要嗎?
 
  王德斌:要。
 
  記者何寧寧:這上面還要嗎?
 
  王德斌:要。
 
  記者何寧寧:上面這個還要啊。
 
  王德斌:不要把這個筍尖剝壞,你要保護好這個筍尖。
 
  記者何寧寧:在我這兒就剝壞了。
 
  王德斌:對。剝掉的話,這個就不完整了,不好看。
 
  從筍的底部,一刀下去,才能把筍殼完整剝下,記者剝殼還只是沒剝好,可2010年之前,這剝下來的筍殼,卻難住了所有做楠竹筍加工的企業。
 
  王德斌:這個剝下來的筍皮的話,差不多是這個筍肉的一半。這個筍殼每天堆積如山,又發臭,然后拉到垃圾場處理的話,每噸四五十塊錢,這個成本很高的,
 
  員工陳小蘭:熱天就長很多蟲,如果不及時清理掉的話,一個晚上就很多很多小蟲,食品廠有這個蚊蟲就不行。
 
  王德斌的工廠每天要加工10多萬斤的楠竹筍,王德斌請教了很多專家,也沒找到筍殼再加工利用的辦法,這讓王德斌愁得白天黑夜的睡不著覺。
 
  王德斌:那段時間,以前我不抽煙的,不喝酒,就是做這個紅赤水,就覺得很多煩心事會出來,我就一抽煙一天要抽兩三包,有些時候連肺都抽出問題了還要抽。
 
  筍殼的難題一度讓王德斌想放棄楠竹筍,然而,如果放棄,為了腌制楠竹筍,一口造價就要20萬的這些鹽池就會白費,不僅如此,自己的臉面更是無處擱放。
 
  王德斌:如果說當時我放棄了的話,大伙兒以前跟我說的你搞這個行業就要倒閉了,我就沒有這個面子去見大家,覺得以前我發展起來的成功的那面,我覺得都是變成空虛了,變成我的運氣了。
 
  2010年的一天,王德斌去農戶家里吃飯,他發現農戶腌的白菜,用鹽直接干拌,儲存半年后仍然新鮮可口,這讓他想到了一個腌制楠竹筍的辦法,不再像以前用鹽水浸泡,而是把當天煮熟殺青后切片的楠竹筍,直接用鹽干拌腌制。
 
  王德斌:我看農戶的話,那種腌制方法,那個頭比較小,我回來以后就把它切片,切片以后再腌,就直接放在塑料袋里面,保存起來以后非常好。
 
  2010年底,王德斌將粗加工前移,農戶在竹林附近就可以剝殼,切片,用鹽干拌,然后裝到塑料袋里面,剝下的筍殼直接還林做了有機肥,竹子長的比以前更壯了,而王德斌只需收購加工好的筍片就行,這樣一來催生了很多這樣的小作坊。招工難的問題也解決了。
 
  記者:小朋友,你幾歲?
 
  小朋友:六歲。
 
  王德斌:小孩也可以做,這些勞動力都可以利用起來的。
 
  筍農佘思晴:自己在家里做可以照管家庭,家里孩子也可以幫忙,老人也可以幫忙。
 
  不僅加工難的問題解決,農戶的利潤也有了提高。
 
  赤水市兩河口鄉興竹村村民黎燈堯:賣鮮筍就是一塊錢一斤,現在加工這個就一塊五一斤,這個(采購)量他們要增加到五倍。
 
  2010年,竹筍的小包裝休閑食品一上市就一炮走紅,這讓王德斌三年內的銷售額擴大了10倍。
 
  2013年,王德斌又將金針菇,蕨菜,杏鮑菇等做成了休閑食品統一價格銷售,并將赤水的臘肉,兔肉,蟲茶等特產納入銷售體系。今年下半年,王德斌新建的肉類休閑食品車間也馬上投產。如今,加上醫藥,飼料的項目,王德斌的公司年銷售額突破了2億多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