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花椒的分量:廣安花椒產業發展見聞

   日期:2015-08-1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75    評論:0    

  花椒,可以說是老百姓最常用一種調味品之一,尤其是在川渝一帶的百姓更是餐餐離不開它的相伴。食物里放上那么幾?;ń罚兜懒ⅠR不同。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廣安市發現,在當地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小小的花椒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帶動當地6000余戶農民脫貧致富、年增收4000元以上,成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綠色大產業。

  荒山上種出幸福生活

  清清的代龍河水靜靜流過,漫山蔥翠間,正在采花椒的前鋒區恒升鎮代龍村六組村民王興蓮對記者說:“年前在市里買了房子,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竟然成真了。”今年50歲的王興蓮,幾年前還在縣城餐館務工,除去生活開銷盈余不多,最苦惱的是家里老人孩子沒人照顧。隨著年齡變大城里工作不好找,沒想到在老家花椒基地打工,每月能掙1200元,再加上合作社分紅,每年有三四萬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可以照顧家中老小。

  革命老區廣安地處四川東北部,位于北緯30°上,縱貫于東南部的華鎣山脈,華鎣山脈以西的廣安區、前鋒區、岳池縣等位于川中丘陵,即四川“紅色丘陵”的一部分。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據統計2014年末全市農業人口377.6萬人,有170萬農民外出務工,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

  其實王興蓮還算是基地里的年輕人,許多都是60歲以上的農民,最大竟然有92歲。通過培訓和學習,61歲的代龍村一組村民黃明元已是恒升花椒基地的技術骨干,負責管理村里其他30多人。黃明元說:“基地工作的人基本和我年齡相仿,能有這份不錯的工作,我們都從心里感謝黃老板。”

  黃明元口中的黃老板就是基地的負責人黃志標。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富裕起來的黃志標,2008年之前,他一直從事紡織加工制造業,企業每年盈利有上千萬,生活富足,但是他覺得不幸福。他說:“工業發展了,但小時候門前那條河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黑河,魚蝦更是絕跡。環境再這樣下去,子孫后代都沒有活路了。”2008年,他放棄自己在廣州的事業來到廣安,收購了恒升花椒基地,并成立了四川廣安和誠林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花椒之路。

  經過幾年發展,公司已經在廣安市前鋒區觀塘鎮、觀閣鎮、光輝鄉和廣安區恒升鎮、肖溪鎮,通過流轉土地,建設種植規模達1.2萬畝的優質花椒種植示范基地。2014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825萬元,凈利潤843萬元,帶動當地農戶6000余戶,年產鮮花椒6000余噸,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吸納農民工600余人。

  引領示范 農民搶種花椒樹

  廣安市多丘陵,土壤貧瘠,廣安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很多土層厚度只有幾厘米,一般也只有十幾厘米,當地人俗稱“石鼓子”。為了生活,許多農民把一些山坡地開墾出來種玉米等作物,但是第二年一下雨,造成更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生態。

  “花椒抗旱耐瘠,只要有點土就能生長?;ń房梢栽谏狡禄牡厣戏N植,不占一分良田。”黃志標說,“如果栽上花椒樹,不僅有經濟效益,還可以保持水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兼具。”

  但廣安花椒因為過去種植技術落后、產量低、品質差、產品銷售困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花椒產業的發展,并沒有成為農民的致富產業,還導致許多農民虧了錢,紛紛砍花椒樹種其它作物。黃志標認為,要想改變必須進行技術革新。

  “花椒除了是生活中的調味品,還可以入藥、榨油等用途。如果解決了上述問題,花椒市場潛力是無限的。”黃志標說。想到做到,黃志標立刻帶領基地技術人員和當地村民從成都洪雅引進優質藤椒,并出資讓他們到外地學習改良土壤、修枝、整形等新技術,改造原有的低產花椒林。

  然而很多老百姓并不相信他,黃志標決定先做出成績擺給老百姓看。在當地政府的資助下,黃志標在廣安區觀塘鎮插柏村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培訓,對村里原有100畝花椒地進行技術改造。和原來相比,通過公司規范技術種植出來的花椒至少增產三分之一。

  插柏村書記黃仕剛告訴記者,2012年村里的人均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到2014年人均已有7000元左右,按照現在花椒的長勢,預計今年能達到8000元左右。“今年再也沒有人砍花椒樹了,而且幾乎所有的村民都主動種上了廣安青花椒,村民紛紛加入合作社。”黃仕剛說。

  看到好效果,整個觀塘鎮今年有35個村子都開始種植廣安青花椒,預計種植面積能夠達到3.5萬畝,將帶動1萬多人增收致富。

  產銷結合 給農民吃下定心丸

  農民種地一怕天災、二怕賣難,推廣種植這么大面積,花椒如何銷售?針對這個問題,黃志標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黃志標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公司負責提供優質種苗和種植技術,以市場保底價格回收農戶的花椒,合作社或農戶負責種植管理,既解決了農民種植花椒的技術難問題,又解決了農民擔心產品無銷路的后顧之憂。對于困難農戶,公司半價提供優質種苗,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前期資金問題。

  目前,和誠公司投資8000萬元投資了占地50畝的花椒產品加工廠,第一期工程年加工保鮮青花椒2000余噸、花椒粉10余噸、干青花椒500余噸,花椒油100余噸。“現在加工廠只開工3個月,其余都閑置,至少需要10萬畝的花椒才能滿足。”黃志標說,“市場需求量大,原料十分缺乏。”據悉,公司第二期工程又新建了保鮮青花椒生產線和花椒油生產線,每年可加工鮮椒1800萬斤,年周轉冷藏保鮮能力8000噸,較好地解決了椒農產品銷售難和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

  此外,為了使公司與當地農民利益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積極性,公司按當年花椒產量的30%利潤以獎代補方式返給村社集體組織和出租土地農民,最大限度讓利給農民。若每戶農民種植200株花椒,只要管理到位,第二年開始就可以有收入,3年后就可收入1萬~2萬元。

  “農業產業化最好的模式就是龍頭企業帶動的訂單農業,按照市場需求來生產,企業來承擔壓力,老百姓按意愿來做。”黃志標說,“只有讓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大家才能跟著你干。”

  加大研發 多元化發展花椒產業

  “這是我們自己培育的優質良種——廣安青花椒,具有顆粒大、產量高,果肉厚、含油率高,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清香味麻純正、經濟價值高等優點。”黃志標在前鋒區花椒展示基地指著一株花椒對記者說。

  發展之初,黃志標就深知良種的重要性,8年來先后投入幾百萬用于科技研發。2014年,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廣安青花椒“已經得到國家認定,良種編號為:川R-SV-ZA-009-2014。公司還擁有花椒油提煉鍋和大型花椒烘干設備兩項實用專利技術。

  公司還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延長產業鏈。如在花椒籽綜合利用上狠下功夫,做到了物盡其用,不浪費資源。一是將花椒籽用來榨取花椒籽油;二是榨取花椒籽油后剩余的花椒籽粕用來做成飼料或有機肥料,發展有機養殖和種植業發展,形成良性產業鏈,不污染環境。

  “現在常用的是花椒果皮,一般花椒籽都浪費掉了,但是經過研究發現,花椒籽內的氨基酸含量比菜籽油還要高,高達30%,是優質的木本糧油,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黃志標介紹,公司已經和中國農業大學的胡躍剛、朱安妮、李再貴等專家團隊開展合作。此外,公司還正在研發無刺花椒,準備做成盆景;利用紅外定點種植花椒,連片發展、形成景觀,以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等。

  今年4月,同樣來自貧困地區的湖北省黃岡市大溪縣龍井村的村支書蔡??考察之后,立刻就拉了1萬多株種苗回去種植。6月,他又前來買種苗,準備在全村推廣。“村里曾經種過柑橘、板栗、桃子、梨等,但是三四年之后,品種就退化了,花椒沒有這個顧慮,掛果期有30年,最重要的是不愁銷路。”蔡??說。

  “在中國像廣安這樣的貧困山區還有很多,都適宜發展花椒產業。”黃志標說,“現在都講精準扶貧,但送錢送糧不是長久之計,只要給他們一個造血功能的產業,一個好的有造血功能的產業被帶入了,大家自然而然就能考勞動致富了。”

  為了提高廣大椒農種植“廣安青花椒”的實用技術,2015年7月30日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四川廣安和誠林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廣安市前鋒區舉辦了“廣安青花椒”栽培實用技術現場培訓會。參加培訓的人員有廣安市廣安區恒升鎮,廣安市前鋒區觀塘鎮、觀閣鎮等鄉鎮的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花椒種植大戶代表150余人。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