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合作社于2011年成立,年生產銷售蔬菜2.3萬噸,銷售收入1580萬元。去年合作社負責人張太軍又投資1000萬元建設新農果蔬科技園,建設冬暖棚66個,以種植反季節有機蔬菜、瓜果為主,做到“常年有蔬菜、四季有瓜果”。
“我們還專門從167米深的地下打井,將地下水抽到池塘中再用來灌溉,這樣果蔬吸收的營養、水分比其他地方的都要好,加上專業人才的技術指導,果蔬質量、效益必然提升。”張太軍說。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主線,在穩定“兩瓜兩菜”的基礎上,堅持不懈推進蔬菜產業結構調整,由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合作組織采取土地使用權入股、轉讓、租賃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通過“生產在戶、服務管理在社”的全新經營模式,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
2014年,全縣蔬菜基地40%的土地面積實現了流轉,蔬菜規模化種植逐年增多,種植50畝以上蔬菜的農戶超過10%,達到2000戶,種植100畝以上農戶500多戶,規模化種植面積達15萬畝。
為有效緩解農村蔬菜交易難,該縣引進湖北金潤農業公司興建4.1萬平方米的蔬菜露天交易中心,年交易能力達到27萬噸;建成潘家灣利民冷庫,冷庫面積達2000平米,從事蔬菜冷凍保鮮業務,年加工儲藏蔬菜1.5萬噸,營業額180萬元。同時,成立了5個蔬菜營銷協會,目前全縣蔬菜專業合作社達到92個,蔬菜營銷隊伍達到4000余人。該縣還創新合作模式,發展訂單生產,與咸寧市30家大型企業、大型市場、大專院校開展農企、農超、農校產銷對接。
為延長蔬菜產業鏈,提高該產業的附加值,該縣通過資本引進,以武赤線為主軸,圍繞長江沿線,開發以蔬菜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的采摘休閑的觀光旅游農業。截至目前,全縣開發設施蔬菜、有機瓜果采摘園3000畝,每年吸引2萬多人次的休閑采摘,為蔬菜產業增收2500萬元。
今年,該縣計劃蔬菜生產總面積58萬畝,與去年持平。目前,已完成春夏播蔬菜31萬畝,計劃秋播蔬菜面積27萬畝,預計總產量154萬噸,產值約3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