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縣地處北緯30度,因雨水過多,曾被專家斷言為種葡萄的“禁區”。神奇的是,經過26年探索,該縣葡萄種植面積竟然逐漸發展到10萬畝,成為名氣不小的長江中下游“葡萄第一縣”。不過,近年來,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困惑也越來越多。
公安葡萄產業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本報記者前往公安縣,進行了深入調查。
“禁區”傳奇 分洪區里冒出個“吐魯番”
正值葡萄上市旺季,公安縣埠河鎮公路沿線,叫賣葡萄的攤點連綿不斷,運葡萄的外地貨車往來不息,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公安葡萄已銷往除新疆和西藏之外的全國其他各個省區。”14日上午,埠河鎮副鎮長肖明柱介紹,來收購葡萄的外地客商約有300人,大多住在葡農家里,下午和晚上到地里看貨,次日早晨交易后離開。
盡管對于客商、批發商來說,公安葡萄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很多人吃著公安葡萄,卻不知道葡萄的產地。
提起公安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荊江分洪區,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時,該區33萬人馬大轉移,孟溪大垸一度潰堤,引起全國關注;再能想到的,公安是一個糧棉油產區。幾乎沒有人會想到“葡萄”二字。
事實上,公安縣地處北緯29°37′至30°19′、東經111°48′至111°25′,因雨量過于充沛,曾被專家斷言為葡萄種植“禁區”,因為葡萄是一種“要水、又怕水”的藤本水果,公安縣根本不適宜種葡萄。可埠河鎮農民偏偏在“禁區”創造了傳奇。目前,該鎮60%以上的村已成為葡萄種植專業村,成為公安葡萄種植的主力軍。
公安縣專門設有葡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葡萄辦)。該辦副主任劉虎介紹,公安葡萄種植始于1989年,經過26年發展,今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預計產量15萬噸、總產值超過10億元,產業規模不僅穩居湖北第一,也是長江中下游葡萄種植第一大縣,是名副其實的“江南吐魯番”。
記者疑惑:安徽、浙江等省都種葡萄,歷史更早,公安縣能算得上長江中下游第一嗎?劉虎肯定地說,縣葡萄辦核實過,從種植面積、產業規模來說,其他縣的葡萄產業都比不上。省農業廳在公安掛職副縣長的石萍,也肯定了這一說法。
劉虎解釋,公安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的同時,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積溫比北方高,葡萄成熟時間較北方提早1個月左右,錯開了北方葡萄上市高峰,又在葡萄生育期內,有利于糖分和有機物質的合成積累,從而更利于葡萄種植。
葡農困惑 葡萄越種越廣 利潤越來越低
一顆小小的葡萄,改寫了數萬農戶的人生軌跡。那么,公安縣的“葡萄經濟”到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公安葡萄的發源地——埠河鎮天心眼村,并尋找到最早的葡萄種植戶之一、54歲的村民胡志華。在村委會前的大棚內,胡志華回憶起最早試種葡萄的歷史。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村里急于發展經濟,可大家早就認識到,單單依靠傳統作物棉花、水稻,不可能脫貧致富。種一畝棉花只能收入幾百元、最多一千元。村民們試種了各種果樹,包括梨子樹、橘子樹等,收益仍不理想。1989年,老村支書徐啟春從安徽引進一批“巨峰”葡萄苗子,發動村里想種的農戶試種。“那年,試種葡萄的只有五六戶,我是其中之一。”胡志華說,第二年葡萄就有了收益,一畝地可收到七八千斤葡萄,按每斤0.5元計,除去成本,凈賺二三千元。“種1畝地葡萄,相當于種10畝地棉花!”那時,葡農年收入一兩萬元,就高興得翻跟頭。
說起往事,胡志華如數家珍:1989年,只種了40棵葡萄,1991年增加到51棵,1992年賣葡萄收入1.1萬元,1993年賣了4000元,1995年賣了1.1萬元,1996年賣了1.5萬元,1997年又只賣了1.1萬元……至今,家里還種有葡萄8畝,不過是小兒子和兒媳婦在種。他本人從2012年起,轉行做農資生意了。
大約從1994年起,天心眼村的葡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不過總體說來,前10年仍為探索起步階段。真正高速發展期是最近10年,公安縣的葡萄種植面積以每年至少5000畝的速度遞增。
可是,胡志華為什么轉行呢?他解釋,因為看到葡萄產業高速發展后,帶來了一些問題。“從去年開始,這些問題越來越明顯。”胡志華說:種玉米賺錢時,大家都去種玉米;種葡萄賺錢時,大家都去種葡萄。去年,葡萄銷售價格下滑,今年價格更低。只要做什么事情賺錢,大家就一哄而上,產品價格怎么上得去呢?還有,有些葡農想把葡萄賣個好價錢,還采取極端措施,比如催熟葡萄,讓葡萄提前上市,結果葡萄很酸,降低了葡萄的商品價值。“葡萄這個產業,究竟還能走多遠?現在要打一個大問號。”胡志華困惑地說。
這天下午,記者又隨機采訪了埠河鎮柏枝湖村的陳公英、郭遠橋夫婦。他們用三輪車拖了一車葡萄,正準備出售。
據介紹,他們種了六七年葡萄,現有4畝露天葡萄,每年收入兩三萬元。同樣,他們對葡萄產業也有些困惑。“還不如出去打工。我一個人在外面洗碗,包吃包住,一年下來可攢2萬多元。”陳公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