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葡萄早熟品種“早黑提”上市了,賣價每斤30元。7月,占地128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開始營業。“今年是采摘游的第一年,預計可收入400萬元左右。”劉波說,這種規模化大棚農業,可以標準化管理,可以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應該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記者了解到,這類葡萄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經營,正是公安縣委縣政府致力打造的葡萄產業“升級版”。如今,全縣已擁有類似合作社50多家,目的是保證葡萄品種、生產流程的規范及農資使用的安全。
葡萄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僅僅是公安縣升級葡萄產業的舉措之一。去年底,該縣成立了葡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向斌任組長;又成功申報了“公安葡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晶涼田”鮮食葡萄商標,結束了公安葡萄26年無統一品牌的現狀。
今年起,縣財政拿出200萬元作為葡萄產業發展基金;整合其他資金2000多萬元,支持葡萄產區的設施建設;并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延長葡萄產業鏈,發展深加工。
為拓展市場,21日,公安縣在埠河鎮舉辦了第六屆葡萄交易會。此前幾天,該縣還在武漢舉辦了“晶涼田”葡萄推介會。
“從單純種植葡萄到實施品牌推進,公安縣已邁出了重要一步。”荊州市委常委萬衛東說。
公安葡萄 能否成為又一“湖北名果”?
葡萄大縣,能否變身葡萄強縣?公安葡萄,能否打造為又一湖北名牌?記者就此采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果樹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國懷教授。
“公安葡萄已有26年歷史,潛江小龍蝦產業不過20年,知名度卻遠超過公安葡萄,這是什么原因?”記者問。
李國懷脫口說道:“這就是果樹業與水產養殖業的區別所在。果樹見效慢,水產見效快。葡萄雖屬‘速效’果樹,也得兩三年才見收益,而潛江小龍蝦冬季投苗,次年四五月份就完全成熟,一年內可見收益。當然,知名度的差異,還有多種原因。”
李國懷認為,公安葡萄產業發展到今天,必須做品牌、打品牌,沒有退路可走,也沒有其他選擇,“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李國懷介紹,上月25日,公安縣“晶涼田”葡萄品牌授牌專家論證會在武漢召開。省農業廳、省農科等專家經過論證,一致審議通過推薦“晶涼田”葡萄為“湖北名優葡萄”。
他說,湖北有“三大名果”,即秭歸臍橙、宜昌蜜桔、漢水砂梨,已形成既定概念,我們不能再把桃子、葡萄加進去,稱為“四大名果”或“五大名果”,我就建議,稱為“湖北名優葡萄”。
如今,公安葡萄產業升級,從技術角度而言,種植也好、發展產業鏈也好,都不成問題,國家有這個技術平臺,關鍵就是市場。葡萄與其他水果產業的關系更大。比如夏天的西瓜,銷量要比葡萄大,但西瓜是典型的寒性食品,寒性體質的人不能多吃;而葡萄性平,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吃,葡萄比西瓜更有優勢。因此,相關或相近產業應協調發展。而從區域經濟角度來說,“農業發展與一個地方的土壤和水密切相關,產業也需要相對布局、分區。”
對于做強葡萄產業,公安縣很有信心。縣委書記向斌表示,要把公安葡萄產業打造成長江流域最大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副縣長石萍接受采訪時說,有一天,人們一提到公安縣,就會想到葡萄;對于長江經濟帶而言,沐浴著北緯30度陽光雨露的公安葡萄,就是“我們身邊的吐魯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