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湖北公安:“葡萄第一縣”的喜與憂

   日期:2015-07-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88    評論:0    

  路在何方 大棚栽培的示范效應

  16日,幾位襄樊市民專程到公安縣摘葡萄。經打聽,找到埠河鎮東風村葡萄種植大戶何義芳家里。“對不起,我的葡萄已經賣完了。”何義芳說,屋后大棚內雖然還掛著葡萄串,但沒有熟,成熟的葡萄早被客商搶購一空。

  64歲的何義芳,曬得黑黝黝的,非常精神。他家客廳內掛著幾幅大照片,那是2011年6月,時任總理溫家寶視察荊州抗旱救災工作時,到他家的葡萄園了解規模種植和效益情況,并稱他為“發一方”。

  何義芳介紹,他種葡萄已16年。為學習栽培技術,曾專門跑到浙江請教,但別人不愿教。他就給別人做義工,對方被他的誠意打動,才教給他如何整枝、施肥、打藥等技術。后來,他又拜了多位老師學藝。

  起初,何義芳也用露天模式栽培葡萄,因收益不高改為“避雨栽培”,近年又改為“大棚栽培”。

  記者看到,何義芳的大棚內,葡萄藤長得格外粗壯、葉子格外青翠。他說,他施的全是有機肥,還特地在名片里印上“生物有機肥示范種植戶”字樣。

  何義芳只種了4畝葡萄,每年收益卻達到近12萬元。同一品種的葡萄,別人只能賣到每斤1元,他能賣到3元,除了“明星種植戶”的品牌,葡萄品質是重要原因。

  當地農藝師聶左堂介紹,目前公安葡萄有“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大棚栽培”三種栽培模式,因大棚栽培成本較高,每畝約需1.5萬元,絕大部分公安葡萄仍為露天種植,即“露地栽培”,設施栽培的葡萄僅2萬余畝。

  在種植過程中,有些葡農技術缺乏,或聽信“土專家”,一旦施用肥料、藥劑過當,就會導致土壤酸化、葡萄品質下降。而大棚栽培對藥劑、肥料的使用有嚴格標準,葡萄生長環境不一、品質不一,售價自然就不一樣。

  記者隨后在埠河鎮荊秋緣葡萄園區看到,白色葡萄大棚一排連一排,葡萄品種有數十種之多。其大門外掛著好幾塊牌子,有“全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等。園區負責人劉軍介紹,該園是湖北省葡萄科研中心,葡萄品種一般要在該園試種成功后,才向外推廣。

  記者詢問今年的葡萄銷售情況,劉軍說,“我們的葡萄不愁銷。”外地客商前來收貨時,他對一些品種的葡萄反而有些惜售,因為得給“采摘游”的游客們留一些。

  政府出手 全力打造葡萄產業“升級版”

  在荊州市科潤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波向記者講述了創辦大棚農業的歷程。

  劉波原是學醫出身,1994年,他參觀了同學父親的園藝,便開始種葡萄。到1996年,每畝收入可達1.4萬余元。那時拖一車葡萄到武漢,每斤賣7元,幾乎20分鐘就賣光了。后來,公安葡萄面積大增,價格也跌了,他縮減了種植面積。

  去年,葡農對于現代化大棚農業,幾乎已不敢投入。“我覺得機會來了。”劉波說,去年4月,他注冊了這家合作社,11月建園,占地300畝,土地是以每年每畝2000元的價格流轉過來的。其中150畝種葡萄。

  合作社有成員213人,與種植戶推行“六統一”運作模式: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肥料、統一包裝、統一檢測、統一銷售。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