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中國檸檬看四川,四川檸檬看安岳。近年來,安岳縣堅持優勢優先、錯位發展,檸檬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既推動了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又助力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本報從今日起,將以檸檬產業發展為主線,從安岳檸檬發展過程、農村農民變化等方面,多角度地展現“中國檸檬之都”的獨特魅力。
6月17日,記者一行驅車駛入安岳地界,滿眼山丘起伏,沖溝、平壩分布其中,舉目遠眺,一片綠意盎然:滿山遍野的檸檬林儼然一片片綠色海洋,一條條水泥村道縱橫交錯其中,一棟棟別墅式的農家庭院坐落于檸檬林間……
“檸檬已成為安岳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主導產業。”安岳縣檸檬產業局副局長、總農藝師何紹國驕傲地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安岳檸檬的產量、規模、市場占有率均占全國80%以上,已成為全國唯一檸檬商品生產基地縣,檸檬鮮果及其加工產品遠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一百五十多個大、中城市,在全球范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贏得了“中國檸檬看四川,四川檸檬看安岳”的美譽。
一顆“小檸檬”,為何能把作為全省第一人口大縣、典型丘陵農業大縣的安岳推向了國際大市場?檸檬經濟,為何在安岳能產生如此強大而神奇的力量?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找到了答案。
淵源:
89年前 一枝尤力克檸檬接穗帶“活”安岳一大產業
近幾年來,龍臺鎮花果村3組的一片檸檬園成了諸多游客的駐足點,因為“幾株檸檬老樹坐落于此”。他們或拍照留影,或打聽安岳檸檬的發展過程。“別看這幾株檸檬老樹沒有特別之處,可它們均有近百年的歷史了,稱得上安岳檸檬的‘祖宗’,花果村成了安岳檸檬的發源地。”龍臺鎮副鎮長譚小林就安岳檸檬的淵源與發展歷程向記者娓娓道來。
在安岳,有關檸檬發展的淵源有多個版本,而譚小林告訴記者,安岳檸檬是1926年由花果村人周海帆(音),從一位加拿大籍教授丁克森從美國帶回的一株尤力克檸檬苗上,剪了一枝接穗帶回老家,嫁接在屋邊的一株酸柚上,作觀賞種植。(下轉二版)(上接一版)因檸檬一年四季開花,花期長、香味濃,吸引四鄰紛紛引種栽植,檸檬從此在安岳落地生根,20余年一直作為觀賞栽培。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建議當地農戶種植檸檬出口對蘇貿易,自此,安岳檸檬從栽培觀賞演變為種植銷售,開始進入零星自發種植期。到上世紀60年代,經過多年選優提純,在省內其它地區檸檬幾乎喪失殆盡之時,安岳檸檬伴隨加工企業的異軍突起、外貿出口的迅速加大,種植數量一度飆升。
上世紀80年代后,安岳開始成片種植檸檬,產業初具規模。1986年,安岳被國家計委、原農牧漁業部批準建設全國唯一的檸檬商品生產基地縣,并劃撥資金建立檸檬芳香油加工廠,為上海日化廠和上海香精香料廠提供優質植物芳香油。從此,安岳檸檬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了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產業。但檸檬市場跌宕起伏,導致檸檬價格時高時低,部分果農揮淚斬樹、復耕種糧,檸檬種植面積始終停留在6-8萬畝之間。
2000年至2007年間,安岳啟動檸檬“三百工程”,推進“土地向業主集中”戰略,規模建基地、招商引龍頭,檸檬由農戶分散種植迅速過渡為業主集中種植和農戶分散種植相結合。全縣由當初的幾戶業主迅速拓展到400余戶,檸檬種植面積以每年3-5萬畝的速度快速遞增,短短三年時間檸檬種植規模擴張20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