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7月是青海湖一年當中最好的季節。心念著“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美譽,不同城市的人不遠萬里來到青海湖邊,來到沙柳河畔。今年,由于中央電視臺專題片《湟魚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直播節目的熱播,一時間,“湟魚”成為網絡及論壇上的熱詞,為此,今年更是有八方游客紛至沓來,放生魚苗、觀賞湟魚,只為一睹上億尾湟魚洄游產卵的盛大場面。
6月27日,小周末,一早來到海濱藏城剛察縣沙柳河畔,雖然因兩日前下雨,沙柳河水顯些許渾濁,但水中密麻的魚兒,依然引得前來觀魚的游客發出陣陣驚嘆。
“哇塞!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魚,黑壓壓的一片,簡直太壯觀了!”來自陜西的游客黃玉婷一家,在觀魚臺觀察著湟魚的品種及分類的同時,被眼前河中數以萬計的湟魚所震撼著。她告訴記者是看了第一季央視直播的湟魚洄游專題片,“當時我就決定考完試一定要來親眼看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是嚇了一跳!”雖然今年的觀魚節還沒有正式到來,但觀魚臺上游客的熱情及歡樂好像已經拉開了節日歡慶的序幕,合影、留念、慨嘆,一派熱鬧!
聽隨著湟魚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員的講解,記者了解到,成立于1997年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增殖放流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個增殖放流站,于2002年開始大規模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鯉。“從4月上旬,湖里的湟魚就開始集結在青海湖的入湖河口,離開青海湖,開始它們最重要的旅行。逆水而上是湟魚遇到的最重要的考驗。只有身體強壯的湟魚才能從入湖河口進入淡水河。最旺的產卵季節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一般60天左右,就在河流里面產卵……”
據了解,湟魚自然產卵的成活率只有20%至30%,而人工繁殖的成活率能達到80%。十多年來,這個增殖放流站已向青海湖放流青海湖裸鯉原種——足齡魚種8350萬尾,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由2002年的0.26萬噸0.21億尾,上升到了2014年的5.05萬噸兩億尾。
據剛察縣漁政局副局長才旦介紹:經過多年來的綜合治理,青海湖水面持續擴大,湟魚資源量逐年回升,鳥類數量大幅增加。“從1998年湟魚的洄游產卵受到監護以來,每年數以千萬的湟魚回到青海湖。湟魚的到來使鳥類重新回歸,荒蕪的草場也喚發了昔日的生機。湖里的藻類開始恢復正常的狀態。加上封湖育魚,基本上恢復到70年代中期的水平。”從20世紀80年代起,青海省先后五次對青海湖實施封湖育魚。湟魚數量的增加,對維系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和青海湖流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同時,才旦告訴我們,青海湖湟魚是青海湖復合生態共生體系中的紐帶和食物鏈的重要環節。“我們要加大河道治理,改善湟魚生存和繁殖條件,維護青海湖湟魚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持高原生物多樣性。”
青海湖的湟魚回來了,旅游資源也就更豐富了。這里不僅是湟魚的故鄉,也是鳥兒的天堂。湟魚的回歸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據了解,自2006年以來,“青海湖觀魚放生節”已舉辦了七屆(中間停辦兩屆)。2013年第六屆觀魚放生節,共計參加人數8萬人,放生魚苗800萬尾,赴剛察縣旅游人數達79.51萬,旅游收入達8748萬元;2014年第七屆觀魚放生節,參加觀魚節人數35萬,放生魚苗750萬尾,赴剛察縣旅游人數達93.82萬,旅游收入達1.23億元。而今年7月1日即將要舉辦的第八屆“青海湖觀魚放生節”則更讓人期待。
“青海湖的湟魚,已經成為青海人、青海老百姓腦海里一種特別的記憶,是整整幾代青海人的一種集體記憶。我們希望青海湖恢復原來的樣子,最起碼是30年前的樣子。那時候,青海湖的天比現在更藍,水面大,天是什么顏色,水就是什么顏色,天水一色,真美,草長得沒膝,這是我們世代剛察人共同的心愿。”才旦說。